本书是作者从事水利水电工程研究近40年所积累经验的系统凝练与总结,以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耐久性研究为主线,以大量试验、施工方案、工程实践报告、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与众多论文为技术支撑,聚焦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耐久性面临的一系列难题与采用的耐久性保障技术,介绍三峡工程大坝混凝土的前世今生。全书共8章,包括绪论、骨料、微膨胀中热
水库大坝在运行过程中,由于超标准洪水、自然老化、先天设计或施工缺陷、管理不到位等原因,均不可避免地存在溃坝风险。溃坝可能导致生命损失、经济损失、环境影响及综合性的社会影响等,如何有效量化溃坝风险后果是科学采取水库大坝风险管控措施的基础和关键。本书针对溃坝风险后果开展系统性的分析与论述,主要包括溃坝生命和经济损失风险快速
本著作属于金沙江白鹤滩工程科研成果总结,针对蓄水后白鹤滩高拱坝库岸工程,研究了库岸岩体等在工程运行过程中渗流应力耦合、渗流应力流变以及循达加卸载作用下的强度、变形、时效力学特件和浅透演化规律;研究枢纽区水文地质动力演化特征和含层间错动带、柱状节理岩体渗透特征,建立岩体渗流应力耦合流变损伤本构模型;开展高拱坝运行期枢纽区
本书第一部分选取了胡步川于1929年至1935年期间在家乡浙江兴修西江闸和金清闸时候的照片,并有部分钱塘江的旧影;第二部分主要摘取了胡先生对金清闸论述与测量设计的设计报告书原稿,包含完整的设计图、报告书、平面图和计划图,是近代中国十分珍贵的水利历史资料。第三部分精选了当代学者在研究过胡先生的这些照片和设计报告后的感悟和
输水管道是一个城市的生命线,其泄漏问题会严重浪费水资源、造成经济损失并危害居民生命健康,因此及时有效地检测并定位泄漏源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阐述了输水管道泄漏检测与定位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详细介绍了基于负压波信号和声发射信号的降噪方法、泄漏故障特征挖掘方法、泄漏检测方法以及泄漏点定位方法。本书以变分模态分解
江苏水闸是江苏人民用水、治水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文化遗存,不仅具有工程技术价值,也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是江苏地域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之一。本书聚焦宏观层面的江苏水闸发展历史沿革和和微观层面的典型水闸工程,进行江苏水闸建造和文化传承史研究。本书采用文物考古、应用遗产保护与水利工程技术的研究理论与方法,通过开展江苏境内水闸遗
《人民日报里的红旗渠》一书,精心编选了《人民日报》自20世纪50年代末至当下近70年间,所刊发的有关河南林县(今林州市)红旗渠的文章。这些文章真实生动地记录了红旗渠建设的壮阔历程,展现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书中不仅包含了红旗渠建设的艰辛与成就,还深刻反映了这一伟大工程对当地乃至全国
本书从江苏省太湖流域沿江口门的实地勘査与调査入手,采用60多年海量水文监测数据,结合水利工程规模、调度方案等信息,运用空间统计、大数据相关分析等多种手段,通过分析与研究,对各通江口门的引排量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重新率定和分类,阐述了长江水量分配规律和情势变化。着重分析引江济太水利工程运行后,引排江水量的时空变化。本书主要内
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达,城镇化率高,流域内河流纵横交错,水利工程众多,是我国典型的平原河网地区,科学合理的水流调度对于促进河湖有序流动,保障流域防洪、供水和水生态环境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以太湖流域湖西区为研究区域,在总结湖西区、常州市、常州市主城区、常州市武进区等区域的水量水质调度原型试验的基础上,分析了调引长江
本书在广泛查阅并深入研读大量历史资料、相关典籍以及科学论文的基础上,对灵渠这一古老水利工程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细致记载与生动描述。从灵渠的地理环境到其创建与维护的艰辛历程,从工程设施的精巧设计到功能作用的广泛发挥,从风景名胜的秀美风光到文化积淀的深厚底蕴,再到有功之臣和过往人物的传奇故事,以及灵渠所蕴含的独特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