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核心议题,系统梳理了生态安全格局的理论基础、方法体系与实践路径。本书立足于全球变暖、极端气候频发及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现实背景,结合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双碳”目标的战略需求,提出了从陆-气耦合过程出发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思路。本书构建了多尺度、多要素协同的格局优化框架,并通过对广
1992年联合国里约首脑会议通过可持续发展战略,从那以来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发展的重要指引。本书介绍1992-2022年30年间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有重要影响的30本经典著作。作者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资深学者,对本书精心选择的30本书有精深的研究。作者的解读有助于理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发生发展,理解可持续发展对于当代世
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要素,与人类社会的联系十分广泛。举凡农作、器物、居所、城墙、道路乃至信仰,都会围绕土而展开与变迁。
本书系统介绍了城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核心概念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应用。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生态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书首先介绍了城市生态学的起源、发展背景及其跨学科性质,重点分析了城市环境的物理、生物和人文特征,包括气候、土壤、水文、人口、生物多样性、生态流等方面。此外,书中深入
本书以“星球健康”为核心理念,系统阐释了人类健康与地球生态系统健康的耦合与互馈。全书11章,从概念溯源出发,逐层探讨了传染病和慢性病负担、人与自然共同演化、生态系统服务退化、资源开采与全球贸易足迹、食物系统与营养安全、多圈层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危机及城市化挑战,并展望了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未来。编者综合最新研究与
真实、准确地仿真与模拟电磁环境是目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复杂电磁环境特征包括空域、频域、能域、调制域、极化域等特征,对上述特征进行建模仿真是研究电磁环境的基础;复杂电磁环境信息看不见、摸不着,可视化方法作为一种用于知识发现与理解的工具,是展现电磁环境本质特征的重要手段;对复杂电磁环境进行模拟是检验电子信息系统电磁环境
《环境社会学》是由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河海大学社科处与中国社会学会环境社会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学术集刊。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一带一路”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重点专注新方法和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
村寨景区作为旅游环境对村寨社会环境介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新型组织形态,其内外关系的变化是村寨地区社会环境变化的集中体现。景区范围内各类型冲突的频发必然影响村寨的和谐与村寨地区综合发展的可持续。村寨景区的发展是基于原生社会生态环境,所以其组织的变化体现出与社会环境变化的对应统一性。需要从整体的社会环境关系出发,去研究其组织
《地球大数据支撑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2023):中国篇》聚焦零饥饿(SDG2)、清洁饮水和卫生设施(SDG6)、经济适用的清洁能源(SDG7)、可持续城市和社区(SDG11)、气候行动(SDG13)、水下生物(SDG14)和陆地生物(SDG15)七大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专注于新方法新指标的探索、可持续发展进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