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卫·爱登堡与摄影师远赴太平洋岛屿、马达加斯加和澳大利亚北领地,拍摄沿途见到的野生动物及风土人情。从人迹罕至的空旷山野到洋溢着生命力的跳塔仪式,从光彩夺目的极乐鸟到迷人的马岛猬,在本书中,爱登堡用诙谐灵动的笔法,描述了纯真质朴的地理风貌、万物生灵、古老风俗和自然法则,并以博物学家与人类
现代科技的大树和硕果源于古代科技的萌芽和花朵,古代科技也含有更多的文化内容。本书全面、扼要地介绍古代的科学技术,分为古代的技术和古代的科学上下两篇。上篇包括石器、编织、弓箭、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与火器、指南针、陶器和瓷器、蚕与丝,下篇包括数学、天文学与历法、医学、生物与农学、旅行和地理。读者可通过本书了解中国古代科技的
《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全书共三卷十八篇,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本书是中国科技史料中保留最为丰富的一部,反映了中国明代末年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生产力状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和科学素质建设以及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论述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关于新时代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意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国科普研究所联合广东省科协、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以“科普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主题,聚焦科普与中国
科学无处不在共涵盖魔术中的科学、认识我们的身体、游戏中的科学、它们是怎么工作的、宇宙星空大发现、藏在四季里的秘密六部分。六个部分各有特色,比如魔术中的科学以搞笑小魔术、视错觉、特技和智力游戏、为主要内容,它们不但能够活跃人们的文化生活,而且还能丰富科学知识,启发人们的智慧,有些科学概念可能有一点复杂,但是都用很简单的方
本书是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所教师部分已发表论文的文集,全书包括自然辩证法、系统科学哲学、科学技术哲学、科学实践哲学、产业哲学和科技伦理与环境伦理六部分,各部分在学科领域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透过本文集,读者既可以了解不同时期教师们关心的学术热点问题,也可以看到研究水准提升的过程。
本书汇集了《中国科学报》“两种文化大家谈”与“科玄新论”两个专栏的精彩文章,分为上下两编。上编围绕“斯诺命题”,探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之间的历史渊源、是否分裂、该不该弥合以及如何弥合等问题;下编回顾百年前中国关于科学与人生观的思想大碰撞,就科学与价值观、当代科学中的形而上学问题等新话题进行深入探讨。
宇宙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是20世纪最激烈的科学辩论之一。这场辩论的中心人物是美籍俄裔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GeorgeGamow)和英国天体物理学家弗雷德·霍伊尔(FredHoyle)。 两人在现实生活中交集不多,但是学术路径接近。本书同步叙述两人的生平经历和成就。着重介绍了他们在研究中的“互动”:一是关于“大爆炸
我的自然笔记系列是由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得主、自然笔记倡导者芮东莉领衔创作的给孩子的自然笔记。它是一套记录大自然的自然笔记,一套带孩子认识大自然、掌握自然生物知识、学习科学实验方法的科普书,也是一套讲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故事书。阅读这套书,会让孩子亲近自然,并学会发现、观察、探索、记录自然,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心灵和科学
过量碳排放引起的气候变化是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目标。已有100多个国家/地区以不同形式提出了碳中和目标。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对提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