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记》过去是读书人必须要读的一部经书,其中除了许多礼意的说明、礼事的记载,还有更多有关日常生活中必须知道的规矩,一般的做人做事原则,以及立身行世的人格修养等宝贵的记录。这些都是前人智慧的结晶,生活经验的累积,也是符合我国社会状况和人文历史的文化遗产。时至今日,礼的形式发生了很多改变,但是内涵的思想观念,却仍然有着重要
本书对先秦时期楚国社会生活习俗进行了系统考证、分析,涉及饮食、服饰、居室、舟车、婚恋、丧葬、年、歌舞等内容。
古籍善本影印。北宋建隆中,聂崇义根据世传六种三《礼》旧图,参互考订,撰成《新定三礼图》,表上之。共20卷。卷1—19依次是冕服图、后服图、冠冕图、宫室图、投壶图、射侯图、弓矢图、旌旗图、玉瑞图、祭玉图、匏爵图、鼎俎图、尊彝图、丧服图上、丧服图下、袭敛图、丧器图上、丧器图下,卷20是原书目录。全书对《三礼》涉及的名物礼器
景颇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董萨”是景颇族的祭司。在没有文字的时代,景颇族的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是通过口耳相传下来的,其中,“董萨”是精通民族语言、通晓民族历史、掌握民族文化的人群,是景颇族文化的传承人,也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播者。该书作者用3年的时间走访了德宏州各县市、乡镇比较有威望的“大董萨”,收集大量的素材,从中
浙江传统庙会蕴含着丰富的艺术价值、商贸价值、哲学价值。笔者通过长期调研及实践探索,对浙江庙会文化进行挖掘与梳理,从社会功能、娱乐功能、经济功能等层面对浙江庙会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文化内涵进行合理转译,并将其与当代生活融合、转化与创新,利用数字化平台与新媒介,增强庙会与民众的交流与体验,实现庙会的价值重构。望借此能真正展
本书分为十二课,围绕十二个有关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展开,即姓氏、生肖、诞生、寿辰、婚嫁、丧葬、节日、节气、祭祖、服饰、民间信仰、民间智慧。通过人物对话的方式将中华传统的精髓特点、礼节禁忌等通俗易懂、简洁明了地表述出来,主要人物是和读者年龄相仿的同龄人,代入感强,可以使读者更好地身临其境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书中“民俗小讲堂”
传统礼制文化是中华民族认同共识的经学理念与行为规范。在历史演化改造过程中,汇为中华斯文传统,清晰展现在历朝政治制度、社会制度、法律、伦理、风俗、建筑、艺术、文学、戏剧之中。 历史上的事情,古人的生活,多数情况下并非今人凭借当代理念与场景就能深入体会的。因此,反思梳理古代礼制礼仪规范之际,极有必要先弄清运作实情,再针砭取
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的意向、大团圆的人生理想,是中国文化的情结……正因为圆满的月亮,与人间情感生活有了这样密不可分的联系,我们的诗人才会发出月是故乡明的感慨。在一年的时序中,中秋节所在的是秋季中期,天气不冷不热,白昼与夜晚均等,农忙秋收已过,是时候好好享受生活,迎接即将到来的漫长冬季,并为来
《中国人的礼仪》从中国人的礼仪观念入手,阐述中国人对待他人的态度和行为规范,探讨礼仪在中国文化中的根基与地位,每一种礼仪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传承。除了介绍各种有趣的传统礼仪外,本书关注现代社会的礼仪应用,还探讨了中国传统礼仪在国际传播中的应用、中西方礼仪文化差异与相通之处,以及全球化背景下的礼仪融合与创新。通
本书是作者主持省级一流课程《民俗田野调查》近10年课堂教学的成果。教材内容分为五个篇章:第一篇“民俗及民俗学”部分,主要介绍民俗及民俗学基本理论知识,具体包含:①民俗概述;②民俗分类;③荆楚民俗。第二篇“田野调查”部分,主要介绍田野调查理论与实践相关的基本理论知识。第三篇“行前演练”部分,主要介绍正式进行田野调查前应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