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地区的民族国家具有复杂的历史成因,以及多民族、多元文化等特征。本书旨在厘清东南亚地区民族国家形成的历史,探讨东南亚地区民族国家的“主权”、“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等要素的特点,以及国家发展进程中所导致的诸问题。
《云南大学周边外交研究丛书:独立以来缅甸政治转型问题研究》依据历史发展脉络,以历史事件为节点,把缅甸三次政治转型沿着“政体转型的节点-政权制度的设计-政治制度的巩固”这一思路分别展开叙述。研究发现,缅甸的政治转型遵循了一条否定之否定的螺旋式上升的发展道路;合法性危机是缅甸三次政治转型发生的体制性根源;军队在缅甸的三次政
本书一是探讨东南亚国家的发展观及其对发展模式选择与发展成效的影响,这部分侧重对现有发展理论的批判;二是探讨东南亚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民族国家认同问题、社会公平问题、地区平衡发展问题,将围绕“发展与稳定”的关系进行讨论;三是探讨东南亚国家宪政发展问题,比较不同的宪政发展模式。在对上述问题进行探讨时,将分析宗教文化的影响。
本书的出版背景如下:1970年,日本左翼作家大江健三郎发表了论著《冲绳札记》,由岩波书店发行。冲绳(原琉球王国)被日本吞并后,始终处在被“日本本土”歧视和利用的地位。二战末期,日本军国主义政府为了在本土充分备战,命令冲绳驻军尽力拖延美军的进攻,而为了节省驻军的粮食,又诱使冲绳居民集体自杀。二战后,日本政府不顾冲绳人民反
本书探讨了在全球化时代,尤其是在农业市场和食品工业中小农阶级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它指出,小农境地的特征是为追求自主性而进行斗争,并创建和开发一个自我控制的资源库,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作者坚定地指出,小农阶级远没有衰落或消亡。恰恰相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经历着复杂而又富于变化的再小农化过程。作者通过横
《亚太研究论丛(第十三辑)》为亚太研究院连续性出版物的第十三辑,主要包括以下几个专题:专论、东北亚研究,东南亚研究、、南亚研究在、中亚研究、拉丁美洲研究、妇女问题研究、学术著作评介,全书共计30万字。集中了一批北大和全国高校在这些方面的专家的优秀学术成果。
近年来,日本政治特别是外交动向非常引人注目,期间,一是发生了由大地震海啸而引发的福岛核事故,二是安倍晋三重新担任日本首相后日本政治外交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诸如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制定新安保战略、肆意否认与篡改“二战”侵略历史、积极配合美国的“亚太再平衡”战略遏制中国发展等。由于日本是一个至今在“二战”侵略
本书为兰州大学中亚研究所主办的学术集刊,主要刊发与中亚、上海合作组织、阿富汗等问题相关的文章,涉及外交、安全、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本辑由10篇文章构成,内容涉及海外汉学研究与国际文化交流、中亚地区恐怖活动与反恐形势、土库曼斯坦斯坦长远中立国地位研究、土库曼斯坦投资法律环境分析、阿富汗毒品问题的缘起与发展等。
《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从明治到大正》是我国目前第一部比较系统研究近代日本国民问题的著作。作者融合了政治学、历史学及文化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近代日本国家转型为背景,以现代国家(即国民国家)理论为核心分析视角,结合日本明治到大正时期具体历史的分析,就近代日本国民的铸造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作者提出,近代国民的构建是国民
国家意识形态是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普京总统对俄罗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进行了自觉认知、实践探索和理性思考,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普京主义”思想体系。本书着重梳理转型期俄罗斯意识形态历史演变的主要脉络;分析“普京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框架、基本内涵和本质特征;揭示俄罗斯意识形态建设与现实政治经济外交间的多元互动关系;探讨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