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建筑学和传播学的交叉融合视角,通过引入“媒介场景”,将物质地点与信息系统作为构成场景的两个维度统筹考量,以“场所→需求→服务”为框架,探究了城市老人对于电视、电脑和手机的使用特征、服务需求及影响因素;面向宅内空间和社区公共空间,提出了基于家庭媒体和网络化社区媒体的适老交互场景服务模式、组成要素、网络模型、内容构成
本书以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档案及其利用为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三部分共10章:第一部分是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及其档案概述,从清末民国时期图书馆事业建设与发展情况、图书馆事业档案文献普查情况等进行分析。第二部分利用图书馆事业档案对国立图书馆、基层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图书馆的管理与运行进行研究。第三部分利
本书运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方法、文史互证法、语图互文法等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对1842—1876年间《伦敦新闻画报》(以下简称《画报》)中的晚清中国人形象进行了综合、全面、立体的研究。《画报》是世界上第一份将新闻与图像成功结合的周刊。自创刊起到1876年,其中的中国人形象包括道光、咸丰、同治三位皇帝,耆英、斌椿、叶名琛、广州
《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将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兼顾传统信息组织知识及其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趋势,关注传统的信息组织的原理、方法、流程、技术以及现代的数字资源的微观组织和宏观整合;关注作为信息组织新形式的信息构建的原理、方法、技术和应用;关注作为信息组织高级阶段的知识组织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信息组织与信息构建》
《中国科技期刊产业发展报告(2023)》着眼于平台经济视野,通过科技期刊平台产业的摸底调研和中外对比,明确了“科技期刊平台”的定义及分类,深入剖析平台经济视域下期刊平台发展要素,研究保障平台产业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回答了新时代作者/读者、期刊、平台等多方权益如何实现均衡发展的问题,并综合分析国内外科技期刊产业平台的发展
《中国科技期刊传播力报告(2023)》以“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与效能提升”为主题,探讨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的宏观环境与传播新挑战;聚焦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现状,首创国际传播力指数,开展整体传播力和国际传播力的定量统计分析;从个刊和集群两个角度,对比分析国内外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经典案例及特征差异;总结我国科技期刊国际传播现存问题,
微电子和光电子是信息领域的两大基础性硬件技术,始终受到各国政府、产业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本书所讨论的微电子和光电子范围聚焦于信息领域,展示出了包括集成电路工艺、人工智能芯片、硅基光子集成、混合光子集成等微电子光电子重点领域的国内外前沿技术进展和产业重大突破。光电融合有助于信息技术突破当前面临的瓶颈制约,是需要重点发展
本书系统地介绍新媒体及新媒体运营的概念、特点、类型及应用实践,从基本概念、基本设置、内容运营、用户运营、视觉设计和数据分析等角度,介绍微信公众号、微信小程序、微博、抖音、头条号、小红书、知乎等当下主流新媒体平台具体的运营策略,并精心安排了相关实训任务,力求借此提升读者的实践能力。最后还拓展介绍一些相对小众,但独具特色的
本书深入探讨了始于18世纪末期的机器语言--电报编码--的发展历程。全书不仅追踪了电报编码在欧洲大陆、英国和美国的不同演化路径,还分析了它在新闻传播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这项在工业革命期间被忽视的软技术如何作为传播媒介,影响了19世纪新闻业的转型。
本书作家们写下了一个个精彩绝伦的故事,作家本身也充满着故事感。新京报书评周刊着意挖掘写童书的人的故事,每一篇就是一个世界影响力的作者,他们的人生的经历,用作品标识他们的人生的故事。读起来妙趣横生,同时也对家长和孩子起到了指导分享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