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的前世今生》从远古神话讲起,分析古人如何在对时间和物候的认识基础上,通过观察星象,逐渐将时间、物候、星象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体系。到西汉初,二十四节气在《淮南子》一书中成形。但其后,张子信发现了太阳运动的不均匀性,指出用“平气法”确定节气日期的不足,但在推动历法改革时十分艰难。至唐代,《大衍历》推出,源于西
《西北高原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风险研究》以2014年、2015年青海省洪水风险图编制成果为基础,选取了西北高原地区10条重要的中小河流进行了洪水风险研究,涉及黄河上游、西北内陆和长江上游等中小河流,河流类型多样,研究成果丰富。《西北高原地区中小河流洪水风险研究》结合西北高原地区青海省境内洪水特点、地形地貌等影响因素,着重选
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是影响我国灾害性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青藏高原低涡切变线年鉴2018》根据对2018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系统分析,得出该年高原低涡、切变线的编号,名称,日期对照表,概况,影响简表,影响地区分布表,中心位置资料表及活动路径图,高原低涡、切变线移出高原的影响系统;计算得出该年影响降水的各次高原低涡、切变
东南亚位于亚洲东南部,气候炎热,降水充沛,时常受台风影响,洪涝灾害频繁。本书选取东南亚地区六个较为典型的国家——老挝、越南、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着重介绍当地的气候条件、河流水情、重大洪水灾害和水利工程建设情况,结合编者的部分研究成果,旨在全面论述东南亚国家的洪涝灾害状况,为希望了解东南亚洪涝灾害及防治情
应对气候变化是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政研中心)的重点学科之一。为积极推动气候变化领域的科学研究和管理决策支撑,政研中心自20世纪90年代末即建立起一支专门从事气候变化谈判、政策研究和管理服务的技术支持队伍,这支队伍是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保护部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方面的核心技术支持力量。自2000年
科学是什么? 怎么学科学?怎么用科学? “科学全知道系列”用有趣的科学故事讲述科学知识,培养孩子探索科学、学习科学的兴趣,让止孩子从小崇尚科学、热爱科学。
《严寒地区城市住区公共空间微气候优化策略研究》以使用者的实际舒适感受为目标导向,通过问卷调研、访谈、行为注记、地图标记的方式对住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情况进行细致分析,同时对住区公共空间中的微气候因素进行测试,通过建立微气候舒适度评价计算模型,计算住区公共空间的舒适度,并与使用者活动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确定影响住区公共空间中
该书聚焦海洋与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及应对,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海洋与气候变化的历史和未来趋势;第二部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第三部分——适应气候变化。系统总结了中国在海洋与气候变化方面的科研成果,全面评估了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我国关键海区海洋环境与气候变化的观测事实及其相伴随的影响,预测了海洋与气候变化趋势,从海洋角
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高度,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构建蓝色伙伴关系,广泛参与全球治理,认真履行国际承诺。为了充分认识海洋与气候变化对中国可能造成的重大影响,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促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自然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