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当代道教研究”系列的一种,该丛书由上海市浦东道教文化研究所出版,以当代道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本专辑内容共分四章:第一章是历史经验与启示,从历史学的角度,从早期、唐宋、金元、清代、现代几个历史时段叙述了道教组织的管理。第二章是道教宫观管理,包括了人才、自养经济、戒律、道风、文化等角度论述了道教宫观的管理。第三章是
《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续编》由任继愈先生倡议并担任主编,是继1997年中华书局出齐《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之后的又一重大编纂工程,从《嘉兴藏》、《卍续藏》、《频伽藏》、《大正藏》、《普慧藏》等各版大藏经及敦煌文献、房山石经中,挑选《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未收之重要佛教典籍,网罗遗珍,点校流通。《续编》规模宏大,
本书是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代表作之一,于1913年首次出版发行,重要性仅次于他的《梦的解析》。该书一直是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心理学等学科的必读书目。本书是弗洛伊德论述图膦制度与禁忌关系的著作。弗洛伊德认为,图脎禁忌反映了人类对乱伦的恐惧;塔布(即禁忌)是矛盾情感的产物。在对泛灵论的施术方式(巫术与魔法)进行研究分
宝顶架香庙会(宝顶香会),2014年11月11日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宝顶香会始于南宋,兴盛于元明,极盛于清代、民国,1949年至“文革”香客大减,改革开放后复又兴起,至今不衰。宝顶香会以观音菩萨为朝拜主神,以农历二月十九观音诞辰前后四五十天为活动会期(今3-7天),每届香会香客少则十多万,多达四五十
“圣显”(Hierophany)这一概念是理解米尔恰·伊利亚德庞杂跳跃思想的锁匙。从伊利亚德的生平经历和“圣显”思想的发生轨迹来看,“圣显”不只是静态的、反映神圣属性的具体实物,更是人类意识中本有的超越性的涌动。本书首先厘清中文语境下“圣显”理论的内涵和结构,辨析并澄清一些学者对“圣显”理论的误解。本书可为其他领域的研
洛桑平措所编著的《卓弥·释迦益西译师传记文本研究》本选题是关于卓弥·释迦益西译师传记文本的研究。第一章探讨了卓弥·释迦益西译师时期的社会背景,分为两个小节,以政治背景和宗教背景展开论述;第二章围绕卓弥·释迦益西译师传记的形态变迁脉络展开;第三章主要探寻卓弥·释迦益西译师的原始传记文本;第四章重点研究恰根旺久坚赞所作《卓
本书是任法融道长对道教经典的阐释合集,其中包括《道德经释义》《黄石公素书·阴符经释义》《周易参同契释义》三本。任法融道长修道数十载,沉心研习《道德经》《黄石公素书》《阴符经》《周易参同契》等多部道教经典,身体力行,多发玄悟,释义中展示了《道德经》中“道”的十大特征:虚无、自然、清净、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
本书是禅宗美学领域奠基性著作,是了解、研究中国美学问题的*读经典书目。作者以庄子、玄学到禅宗美学的历史转换开篇,阐释了佛教被中国本土庄、玄思想所接纳和吸收的过程,并从西方现象学的比较语境中总结了禅宗美学孤眀独发、谛观顿悟、气色观、意境、禅化与诗化等审美经验和审美特质。作者还以大量古代诗文、绘画为例,勾画了现象空观的哲学
“明清禅宗文献丛书”旨在收集整理明清禅宗各系禅僧之代表著作,尤重视发掘流传较少、编刻精良的珍稀版本,对其进行释文、点校、注释,并撰写导论、解题,阐明其学术价值,旨在展现禅宗在此时期各家各派争鸣之景象,同时推动相关课题的深入发展。第一辑围绕明末清初天童派与三峰派展开,收录了密云圆悟、汉月法藏、具德弘礼、硕揆原志四位禅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