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溢《事邦国之神祇——唐至北宋吉礼变迁研究》由其博士论文《唐宋吉礼变迁研究》修订而成。书稿从吉礼制度的内在结构出发,分四个部分来探讨唐宋吉礼之变迁。第一部分讨论唐至北宋时期的大祀、中祀和小祀制度;第二部分探讨郊祀礼仪;第三部分聚焦太庙祭祀;第四部分的重点是释奠礼仪。将吉礼制度的变迁置于唐宋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进行研究,展示
全书稿共由五个章节构成。第一章从仫佬族文化生态和仫佬族傩舞缘起两方面阐述仫佬族傩舞的文化源流。第二章从神圣与世俗二元空间视角切入,分析仫佬族傩舞仪式整体特征。第三章重点聚焦仫佬族傩舞本体形态。第四章以形态为基点,阐述仫佬族傩舞形态背后的文化内涵。第五章主要探讨仫佬族傩舞的当代转化和发展问题。
本书内容包括泉州南音、泉州刣狮(石狮狮阵)、舞龙(石狮)、石狮端午闽台对渡文化、五祖拳、彩扎(石狮糊纸)、石狮灯谜等。“闽台对渡文化节暨蚶江海上泼水节”为每年的端午节在福建石狮蚶江举行。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及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区”和“端午节”主题文化活动为主题,突出闽台文化交流,弘扬传统文化,充分挖掘端午节的深厚文化内涵,
关于民国北京的研究,近年逐渐成为国内外的学术研究热点。本书为青木文库所藏民俗图像资料,包括《新春画册》2册,《神码及娘娘码》和《祭礼纸样》各1册,共计4册。这批图像资料是青木正儿在1922年6月、1925年3月至1926年7月在华期间所收集,绝大部分内容与北京有关。这批资料与东北大学青木文库所藏图像完全没有重合,后者以
本书将北京的礼俗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国家、家庭或家族、社区、行业、商业、社会交际中的“礼”,并试图将各事象中表现出“理儿”、“规矩”的地方展现出来。
本书是“北京文化书系·京味文化丛书”中的一种。“京味文化丛书”由10部书组成,内容涉及语言、戏剧、礼俗、工艺、节庆、服饰、饮食等百姓生活各个方面,以百姓生活为载体,从百姓日常生活习俗和衣食住行中提炼老北京文化的独特内涵,整理老北京文化的历史记忆,着重系统梳理具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习俗文化。全书由“绪论”“春季节日篇”“夏季
本书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深厚历史底蕴和哲学基础,分析了中国传统礼仪对社会和个体的积极影响。详细探讨了中国传统礼仪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包括在家庭生活、商务交往和节庆庆典等方面的运用,强调了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的适用性,以及礼仪文化在商务合作、文化交流和国际外交等方面的重要性。通过案例分享,展示了传统礼仪文化对中国
本书是作者在调查了多位苗族歌师理老的基础上,对武陵山区苗族婚嫁礼词进行的系统性的综合整理。苗族婚嫁礼辞,苗语为DUTQUBDUTLANL(读曲读兰),是东部方言苗族人在举行订婚和结婚仪式时所吟诵的颂祝辞,是一门受东部方言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古老辞话,广泛流传于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及其相邻的湘西及渝东南等东部方言苗区。婚嫁
体味西方礼仪(第2版)
本书全面介绍了中国人在生活、工作、社交等方面所讲究的规矩。书中以非常通俗易懂的语言,详细阐述了中国人的各个方面礼仪文化、人际关系、职场礼仪、风俗等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