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女娲在中国神话系统里具有重要地位,一直是学界所关注和多有涉及的研究对象,相关研究成果可谓蔚为大观。而所处中原腹地的淮阳因其独特的位置和丰富的神话资源,一向被看作是上古神话尤其是伏羲女娲神话流传、嬗变的中心区之一。本文所关注的正是把伏羲、女娲两位大神放到淮阳这个特定的区域内,从区域民间信仰的角度进行研究
金字塔支撑起莎草纸上的文明,象形文字记录人类的前世今生;三联神、八元神、九柱神,世间万物皆具神性。作者钱伯斯利用古埃及的珍贵文化遗产,如吉萨金字塔、莎草纸文本、荷鲁斯之眼、罗塞塔石碑、狮身人面像等,与古埃及最伟大的神话,如奥西里斯的复活之旅、众神与恶魔赛特的斗争、众神守护尼罗河水洪水季的到来等,结合古埃及33个王朝的更
本书是对清代高道闵一得所作的《古书隐楼藏书》进行点校。是根据清光绪年间湖州金盖山纯阳宫刻本(简称“金盖本”),和民国五年起由万启型重刻顶批本(简称“万本”)两种版本进行综合整理,并加以汇校。本丛书按内容重新进行分卷排序。书稿记录了龙门派第一代至第十四代近百人的生平事迹,是研究龙门派历史的重要参考资料。闵一得他开宗创派,
本书是从学术的角度,以文献为基础,梳理了峨眉山佛教自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的发展过程,着重介绍了峨眉山佛教的形成、兴盛和社会影响,以及与峨眉山佛教史相关的学术研究情况。
雷思齐是宋元时期极具代表性的易学家,他流传在世的易学著作有《易图通变》和《易筮通变》。这些著作体现了雷氏对于《易》本原课题的自觉。为了解决这一课题,雷氏对宋以来的图书易学进行了论衡和创新,确立了以“数”阐“原”的理路。本书从数的角度对雷氏易学进行研究,内容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雷思齐生平,阐明其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世俗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主题,也是现代社会科学中的一种重要理论范式,上承宗教批判,下联宗教多元化,主要涉及宗教在社会中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的形式和地位问题,对宗教中国化研究仍然具有理论借鉴意义。本书在研读、领会和引用文献的基础上,围绕三十多位西方理论作家的著述,对世俗化理论进行较系统分析和介绍,涉及世俗化理论的滥觞、发展、
本书内容包括五章:唐代道教的繁荣与发展特点;理论影响——上清派对唐王朝政治思想的渗透;实践参与——唐前期上清派道士与政治的互动;渐趋疏离——唐后期上清派与唐王朝的现实分歧;唐代其他道派与政治关系之比较。通过论述,总结出唐代上清派与政治之间的关系状况,以及上清派在与唐代政治合作联系的过程中发展情况。
本书以中、日、英三种文字,介绍了唐宋时期,到福州开元寺居住或参访、学习的7位日本历史文化名人,即日本真言宗创始人空海大师、日本遣唐大使藤原葛野麻吕、日本书法巨匠橘逸势、日本天台宗寺门派宗祖圆珍大师、日本东大寺重建圣人重源上人、日本律宗戒光寺派开山祖师昙照律师、日本诗僧庆政上人。
本书2018年在本社初版,此次为修订本,改平装为精装,重新设计封面。世界上真的有龙吗?“龙是古人想象出来的动物”“龙是一种综合性的图腾”“龙是以大蛇为基本原型的”“龙是远古居民对湾鳄的特殊称呼”,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作者力排众议,独辟蹊径,从古代史书、笔记、地方志中搜集了大量罕为人知的记载,并联系多位目击者所提供的证词
本书主要对唐宋禅籍中所见俗语,包括谚语、惯用语、歇后语和俗成语进行讨论。全书包括六个章节:一、禅籍俗语的性质、特征、归属和范围;二、动态语境下禅籍俗语的语义类型;三、唐宋禅籍俗语的来源及世俗化演变;四、禅籍俗语中反常合道的语言现象;五、以禅籍俗语为媒介探究唐宋民俗文化风貌;六、禅籍俗语的作用及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