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先比丘经》主要记载部派佛教后期——公元前二世纪中叶传说中的佛教大师那先与统治北印度的希腊王弥兰陀说经论道之事。该经实际上反映了印度佛教文化与希腊文明的初次对话,是印希文明交流史上重要的历史典籍。
2016年10月底在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举办了“第十届汉文佛典语言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为纪念这次规模大、质量高且届数为“十”的盛会,与会学者一致商议出版论文集,委托主办单位征集论文并编辑出版。本书所收均为此次参会学者的论文,内容包括佛典文本文献、文字音韵、词汇和语法等几个方面,较有代表性地反映了佛教汉语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书收录了自东汉至南朝之齐、梁五百多年间教内外人士护法御侮、弘道明教的文论书表五十七篇,加上后序共五十八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此时期佛教的基本教义、传布状况以及佛教与儒、道等社会思潮的相互关系。
《唐高僧传》成书于唐代,系道宣所撰,故佛家史上多以《唐高僧传》名之。内容包括:道宣序;译经;义解;习禅;明律;护法;感通;遗身;读诵;兴福;杂科声德。
《英格兰大教堂》作者在一年的时间内,考察了英格兰大大小小的教堂50余座,拍下照片上万张,写了游记几十篇,并用镜头、速写和文字三种方式记录全部英格兰大教堂。《英格兰大教堂》的首条线索是书中的游记,这些文字既有客观的解说也有作者主观的感受。《英格兰大教堂》的第二条线索是摄影作品,书中照片都是作者的摄影作品,这些作品讲究构图
《全真道研究(第8辑)》是由山东大学赵卫东教授主编的专门研究全真道的学术性辑刊,出版后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好评。《全真道研究(第8辑)》为第八辑,共收录文章14篇,内容为全真道思想研究、全真道教史研究、道教典籍研究及全真道学术研讨会综述等。
《马礼逊回忆录》描述了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从出生到成长为一名传教士这一过程以及他作为西方派到中国的第一位新教传教士为开拓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教事业所做出的贡献。本书的内容大多都为珍贵的第一手材料,从另一个视角透视了18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的情况。 马礼逊是近代中西文
自明代正统年间编纂《正统道藏》以来,约六百年未从民间广泛搜集道教文献并进行编纂。本套丛书共二十辑,主要收录各地民间得之于道坛、宫观、乩坛、档案馆等的成册未刊文献,优先收录珍本、孤本、绝本文献。本辑共收录各地民间未刊文献二百余种,种类繁多,涵盖宗谱,道坛宫观文献两大类,其中苍南道教包含步庭堂、守真坛两个道坛的文献。内容丰
破山禅师,号海明,是明末清初我国著名的佛门巨匠。本书从破山的成长经历、佛学造诣、书法艺术和诗歌创作等几个方面介绍并剖析破山的一生。本书稿前五章讲述了破山海明禅师传奇的成长历程,第六章介绍其兼容并包的佛学思想,第七章介绍其浑朴超逸的书法艺术,第八章介绍其清新自然的诗歌创作。该书填补了对历史人物破山禅师系统地介绍其佛学思想
《上下阳明:绍兴思想信仰史》以时间为经,以精英思想和民众信仰为纬,对绍兴上起古越国下至晚清对期两千余年的思想信仰变迁作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对王充、王阳明、刘宗周、黄宗羲、章学诚等大家作了深入论述,充分展现了绍兴思想信仰的丰富性、多元性、本土性等特征。全书史论结合、资料丰富、论述深入,不仅对于绍兴历史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