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观念》一书是科伦伍德死后由其学生根据其讲稿、演说整理而成,该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历史观的发展和他本人的历史哲学观,阐述一切历史都是思想的历史的观点,他认为历史不是抄袭史料,而是做出自己的结论;重要的不是它的真伪,而是它的意义。作为代表作,其历史哲学观是对传统思辨历史哲学的反叛。他所强调的史学研究中的主动性和批判精
本书稿属古籍整理类,由中央民大哲学与宗教学院教授专家进行点校。《阴阳五要奇书》为古代典籍,原书藏故宫,包括五种古籍:《郭氏元经》《璇玑经》《阳明按索》《佐元直指》《三白宝薄》,对了解我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上海松江宗教地图》主要介绍松江区宗教场所的基本情况、主要特点及面向社会的服务项目,为广大市民了解松江宗教文化和旅游参观提供导读。本套书共六册,属于《城市行走》书系中的松江特辑,从六个不同的视角向读者展现松江的历史文化和魅力。希望能帮助读者了解松江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情,为读者提供旅游和参观的指导。
《神圣的创造:神话的生物学踪迹/神话学文库》内容源自当今杰出的古典宗教学瓦尔特·伯克特1989年2月至3月在圣安德鲁斯大学所做的系列讲座。作者从早期神话和宗教信仰的形成、表现形式(献祭、神圣叙事、等级制等)、本源意义探索以及观念的符号化表达(礼物、献祭、预言和誓言)等方面探讨了对神话与宗教进行自然解释的可能性,提出对现
《中期密教注疏与曼荼罗研究》以中期密教注疏以及曼荼罗造像为主题,分为印度-尼泊尔-中国藏传密教、中国汉传密教、日本密教、韩国密教四个专题进行讨沦,共22篇沦文。所谓中期密教是指7世纪以来流行的真言密教和瑜伽密教,8世纪先后传入中国内地和西藏,再由中国内地东传到韩国、日本以及爪哇,出现了一批经轨注疏以及曼荼罗造像,本辑论
《华严佛身论研究》以华严经论中有关佛身问题为研究主题,分别讨论《华严经》的佛身论和中国、日本、韩国的华严佛身论,由2015年10月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华严国际学术研讨会的十篇论文及另一篇论文组成。佛身问题是确立佛教信仰的理论依据,大乘佛教认为佛不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且还是一个具有神性的如来,在时间上具有永恒性,有过去佛、现
在16和17世纪,妖术、占星术、巫术疗法等大众迷信几乎遍及英格兰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相信国王的触摸可以治病,而护身符可以抵御恶灵的侵袭。与此同时,宗教改革试图将巫术从中教会仪式中剥离出来,科学家也不断发现解释万物的全新理论。托马斯深入英格兰各地档案,用海量的例证和审慎的分析带领我们进入早期现代人类的心智,向我们展示科学和
本书以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鄂伦春族的神话为研究对象,借助神话理论,以搜集整理的鄂伦春族神话研究丰富学术资料为基础,以必要的实地调研数据材料为支撑,将纷繁复杂的鄂伦春族神话分为创世神话、人类起源与族源神话、英雄神话和萨满神话四种类型,进行深入的主题分析、意涵挖掘以及形象研究,并将鄂伦春族的神话与其他民族的神话进行比较,同
本书以历史文献研究为基础,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明清时期山东运河区域民间信仰的构成及分布、特点及成因、功能及影响等问题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综合而细致的研究,力求在勾勒和梳理民间信仰基本状况的同时,归纳和总结民间信仰的地域特色,探讨民间信仰在促进区域社会整合和变迁中的作用,分析运河区域内部社会的发展脉络,以此揭示运河区
自2011年起,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佛学研究中心成功举办了经典翻译与宗教传播禅定思想研究戒律思想与实践菩提心思想与实践和佛性研究等五届国际佛学论坛,集结论文成书四册,是为《禅定》《戒律》《菩提心》《佛性》。2016年召开的第六届国际佛学论坛以佛教的因果思想研究为主题,就佛教的因果概念、内涵、历史演变及现代价值等议题展开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