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套装上下卷)》是由著名哲学家弗罗洛夫等原苏联学者集体撰写的一部供当时苏联高等院校使用的哲学教科书。全书对马克想主义哲学的观点、方法、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探索、突破了以往教科书的“板块式”体系,把人及其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作为哲学基本问题,认为有史以来的各种哲学流派、哲学体系、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8讲》作为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生的辅助教材,主要反映的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部分研究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18讲》对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研究的特点,一是坚持了科研与教学的有机结合。书中所讲的十八个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也都是教学过程中学
美国学者詹姆逊的后现代主义理论是后现代思潮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代表性形态之一,其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角,围绕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现实与理论基础、后现代主义:空间意识优位的文化样态、空间意识优位与文化政治理论、詹姆逊与其他后现代思想家的比较研究、詹姆逊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包容性及其限度等方面,对詹姆
本书围绕哲学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依据三界时空哲学架构,从人类哲学发展的历史出发,阐释哲学思想;以哲学经典阐释为依托,阅读和理解经典,分析哲学基本问题;通过讨论哲学家提出的各类问题,反思人类精神的历史进程,展示现代哲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全书融哲学理论、哲学经典、哲学问题为一炉,全面梳理哲学的历史和现状。主要内容包括
本书旨在描述与剖析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历史演进过程。全书除“导言”与“结语”外分为五章,既评述批判理论、批判美学的演化轨迹及其结构机制,梳理其由“启蒙辩证法”到“否定的辩证法”再到“艺术的辩证法”的学理脉络,以展现其理论想象的真实图景;又考量它与中国经验遇合时的复杂纠缠。凸显其批判精神的理论贡献与理论盲点
吉林大学哲学学科坚持不懈地进行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努力通过哲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来促进哲学的理论创新,并把理论创新的成果转化为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思想力”,形成了吉林大学哲学学科独具特色的思想传统,在哲学基础理论的一系列重要领域取得国内瞩目的重大成果,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结集出
《诠释与澄明:马克思哲学的当代理解》主要收录自《学术研究》今年来陆续刊发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余篇。分为四个部分:本真精神与当代价值,逻辑体系与基础问题,研究方法与解读模式,历史对比与当代会通。四部分内容集合了当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领域最新研究成果,足以代表目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比较哲学与比较文化论丛(第2辑)》内容简介:狭义的“判教”活动,是指中土佛教理论中一种依于自己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而对佛教教义次第展开的内在逻辑进行理论分析的宗教学术活动。广义的“判教”活动,则是指学术研究过程中某些学者或思想家从自己推崇的一种理论出发判别其他理论成就高低的学术活动。这样一种广义的“判教”学术活动,在中
《理解的真理及其限度:西方现代诠释学的艺术哲学向度的考察与批判》以艺术真理问题为线索,对以伽达默尔、利科为代表的西方现代诠释学及赫施、阿佩尔、哈贝马斯、德里达等人与伽达默尔展开的诠释学论争的艺术哲学内蕴,进行了系统的考察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将艺术作品的存在经验重释为“理解与创造的张力的存在”,进而把艺术的真理在存在论上
《生命的思考》主要内容包括本性的自觉、心灵世界不是精神世界、宇宙不空、静的世界主宰动的世界、清静心灵与现实世界融为一体、生命的意义、快乐的人生才是最合于生命本性的、生命在能量释放中找到同等的内心满足、人生之苦是因为心灵不能自主,思想扭曲了现实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