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无礼,无以立。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礼仪的国度,礼仪是一个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评价标准。本书内容涉及文化、风俗、社交、法制等诸多方面,是一部关于中国古代礼仪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
本书在对梁山彝族进行概述的基础上,对凉山彝族历史上的迁徙活动的历史沿革、文化背景及迁徙路线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和研究,在实证基础上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见解。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高足弟子及其学生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他典籍。《礼记》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
《仪礼》简称《礼》,亦称《礼经》、《士礼》。是记载古代礼仪制度的*作,与《周礼》、《礼记》合称“三礼”。《仪礼》是儒家传习*早的一部书。《周礼》和《仪礼》被认为出于孔子。该书形诸文字是在东周时期,但其中所记录的礼仪活动,在成书以前早就有了。是孔子采辑周鲁各国即将失传的礼仪而加以整理记录的。孔子本
由王美华的《礼制下移与唐宋社会变迁》力图从官方礼制体系的完善、庶民礼仪的修订、州县地方的礼仪规定和实际推行、礼法合流的影响、地方官的礼仪教化实践等几个方面,全面分析和论述唐宋时代官方礼制的“下移”趋向及其影响,探究唐宋社会变迁的趋势特征及其内涵意义。唐宋时期,官方礼制渐趋下移至地方社会、普通百姓的生活中间,其影响的广度
如果黑格尔关于“哲学就是哲学史”以及马克思关于“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命题依然有效,那么民俗学的学术史与学科理论就是同一件事情的两面。现代学科的基础理论,无不回答了学科在起源时(处)所萌发的基本问题(或者说学科问题造就了学科本身),以此,学科理论与学科问题也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情。吕微*的《民俗学--一门伟大的学科》用以反
本书介绍了现代结婚礼俗、现代寿诞礼俗、现代丧葬礼俗、现代节日礼俗等内容。
婚俗文化源远流长,但以对歌形态存在的婚礼仪式。那些在少数民族中存在,而在汉民族中遗失的文化表现形态,都一览无余地保存在台州“洞房经”仪式中。“洞房经”集物质与精神、现实与理想、情感与理智、实用与审美于一体,集中传达了台州人民追求和谐、有秩序、多子多福的诗性生活,具有*为广泛的跨区域审美意义和价值。这是一种值得保护和保存
本书内容有龙灯、马灯、宁都采茶戏、割鸡担灯祭祀前的活动、马灯会给村民拜年、散马粮、马灯会主持开会、亲戚朋友道贺日、收马粮、采茶戏开演、清源祖师堂割鸡、廻龙寺集体还原朝拜、割鸡担灯活动的全过程、割鸡活动、担灯活动、与割鸡担灯活动有关的趣闻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