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可持续发展研究为中心,分5篇介绍了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及其主要内容。概述篇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形成与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等。经济可持续发展篇包括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绿色GDP与绿色消费、环境经济手段等。社会可持续发展篇包括人口、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科技文化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本书共十一章,内容包括:江浙乡村发展的政策变迁;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的总体特征;江浙乡村人居环境的类型化;苏北:平原地貌基本型乡村人居环境;苏中:沿江河带发展型乡村人居环境等。
《全球人居环境论坛文集(上下卷)》内容涵盖规划设计、绿色智慧城市、建筑和社区、气候变化、生态环境、水安全、可持续旅游、绿色出行、绿色技术、性别平等、可持续消费与生产、灾后重建等一下卷《范例篇》共收入范例82个,来自全球6大洲34个国家(包括40个绿色城市/城区、11个可持续旅游范例、8个杰出个人/组织、13个规划建设项
本书收录了中心编写的相关领域优秀政策研究报告,内容主要涉及绿色“一带一路”建设、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相关国际环境热点议题,可为生态环保工作者及相关研究人员提供参考。第一篇“绿色‘一带一路’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主要围绕绿色“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以及与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内在联系开
本书从环境危机切入,探讨了人类自身健康的根源,阐述了人与生物圈的内生关系。从对地球繁衍和宇宙自组织的理解,寻找几百年来心理学与生态学之间的对话,展示了作为连续体的地球需求与人类需求之间的一种生态心理。原著除了序言、后记、注释、参考文献和索引,主要分为三部分:部分心理学,第二部分宇宙学,第三部分生态学。部分心理学这部分用
本书共分为三个专题。第一篇“环境理论探究”侧重于理论研究,主要探讨了两个问题:第一,从理论上探讨了“人”对自然的“伦理”基础问题,以及对“人”和“自然”观念的理解。第二,立足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思想,对西方环境理论“自然中心论”的理论实质进行了学理性反思。第二篇“环境社会学论理”重在学科建设研究,凸显了理论与实证的结合
本报告主体分为三个篇章:首先,通过对于国家、地方两个层面针对SDG11制订的相关政策的梳理为地方落实SDG11提供快速政策索引;其次,对副省级城市、省会城市和具备可持续发展实验示范建设基础的地级城市,在上一年度住房保障、公共交通、规划管理、遗产保护、防灾减灾、环境改善、公共空间等领域的成效进行综合评估;第三,选择地方在
本书紧扣人居环境与健康多层次、多维度、复效应的复杂关系和影响机制这一主题,提出健康人居概念,借鉴生态学理论提出涵盖健康生理、心理、社会三维度和人居环境五层次,包括各种人居环境影响健康的因素的健康位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基于健康位的健康人居系统的时空演化理论模型。将健康位作为健康人居系统研究的切入点,借鉴流行病学理论,提出
本书基于中国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对2019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状况从国家、省份和重点城市等三个层面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数据验证分析并排名;围绕公共卫生、“双碳”目标、数字基建等几个主题做了专题研究,对河池、成都、昆山、深圳、珠海和桂林等城市进行了案例分析,对一些企业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做法做了总结分析。
城市环境生态学作为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对其专业素养的形成至关重要。城市环境生态学作为生态学的分支,近些年国内对此研究才刚刚起步,国内相关理论研究较少,但是城镇化过程引起的城市污染、生物多样性丢失、孤岛化、破碎化以及物理环境的改变已经很好显著。因此,引入靠前化教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书系统研究种群和物种水平、群落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