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的批判精神,根据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围绕意识的虚假问题和人类的生存状态不断展开着反思和批判。期间,经历了从总体性的实践批判到分散性的文化反抗、从宏观的生产批判到微观的心理剖析、从同一性“建构”到差异性“解构”的逻辑演进和转换过程。由早先的阶级意识批判到后来的文化批判,西
本书为“岳麓书院讲演录”第三辑,根据岳麓书院学术讲座现场录音整理选编,且经原作者审定,包含两个主题:一是中国传统家教内容,中国式家庭教育:从传统走向未来、家风·家训:《颜氏家训》与《曾国藩家书》;一是思想史和学术史内容,朱熹与陆九渊思想评议、文明变局中的中国经学、儒学的宗教维度与古代礼仪、王船山与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和发
大多数社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认为社会学和哲学是不相关联的研究领域。有些人想知道如何描绘它们之间的精确边界。马里奥·邦格认为,这两个领域相互纠缠在一起,不可能划清界限,实际上也不值得划清界限。丰富的社会科学哲学发掘关键的前提,分析关键概念,提炼有效的研究策略,制作连贯和现实的综合,并识别重要的新问题。事实上,社会学研究已经
本书基于哲学基础理论的问题意识,探讨了古今中西马广泛范围内的基本范畴及其相应的基本方法,包括“真理”“实践”“是非”“礼”“无神论”“矛盾”等等,分析和呈现了其中蕴含的截然不同但又深刻相关的问题意识与思想范式。本书所选文章主要包括以下主题并均以著名首次发表时间:真理的解释、康德“实践”概念的两种意义、礼理之辨中的“是非
《卡尔·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研究》是一本依托考茨基《唯物主义历史观》经典文本对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进行了深层次的梳理,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本质和研究对象,到阶级、国家、社会主义运动等具,详细梳理了考茨基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初步构建了较系统的考茨基理论体系。同时,通过考察考茨基与同时代理论家的论争,全方位地呈现考
《哲学研究》是体现维特根斯坦后期思想的重要著作,在其生前并未出版,但其中思想极大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西方主流哲学,特别是日常语言学派。全书包括两个主体部分,以札记的形式构成,其论述大致围绕语言活动进行。维特根斯坦认为,不可能存在理想的语言,他强调语言的实际运用,将语言的意义看作语言的使用,以“语言游戏”、“家族相似”、“生
本书以人类增强的内涵为切入点,从哲学解释学的视角探讨人类增强的历史形态和内在意蕴。全书共九章,采取理论与实践相互融合的结构方式进行研究,分为三大部分。第一、二章为第一部分,建立概念理论与实证调研双重基础;第三、四、五、六章为第二部分,是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第七、八、九章为第三部分,是从人类整体的高度对人类增强何以可能促
本书深入探讨了哲学与时代、历史、文化价值、社会转型以及学术研究方式之间的密切联系和互动关系。作者俞吾金,作为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的终身教授,通过发表在《探索与争鸣》的二十篇学术论文,阐述了哲学不仅是对过去事件的总结,更是对未来发展的预测和指导。他强调,每个人都以独特的方式参与并塑造自己的时代,哲学家应积极参与社会现实,推动
本书是美国著名历史学家马丁·杰伊撰写的一本法兰克福学派的思想史专著,是迄今有关法兰克福学派最重要、最优秀的导论与史学研究著作之一。作者从1920年代法兰克福学派早期的机构——社会研究所在法兰克福的成立讲起,一直叙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流亡美国的学派成员重新回到德国为止的这段历程。作者一方面梳理了作为一个集体、以社会研究所
本书包含六章内容,即“磨炼灵魂,提升心志:为什么要工作”“让自己喜欢上所从事的工作:如何投入工作”“以‘高目标’为动力:持续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持续就是力量:抓紧今天这一天”“追求‘完美主义’:怎样才能出色工作”“‘创造性’地工作:每天都要钻研创新”。《干法》首次完整阐释了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对于工作的看法、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