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探讨罗马天主教大公教会,即基督宗教的两个重要概念教宗首席权与教宗无误论超验发生的历史及其展开过程,并探讨其最终所形成的信理。作者清晰梳理并深入研究了这两个概念的基本要素、内涵与内在联系,以及从公元1世纪、历经中世纪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不断被充实的发展史。 此一论题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不仅是基督宗教教会内在之历史
本书是对中华文化极具贡献的仲敦巴(公元1004—1064)的一部传记,仲敦巴幼年丧母,无法忍受后母虐待浪迹四方乞讨为生,期间求学未辍,后拜拜阿底峡为师,终成世代敬仰的学派创立者。作者侧重其求学经历,按时间先后描述了一代宗师在极端艰苦的生活环境中,怎样在求学的道路矢志不渝坚守初心,最终成为开创一门学派的历史人物为线索,描
本书详细叙述了这座城隍庙的来历,例如曾作为戚继光总兵行辕的历史,以及各朝各代的景观变更、城隍名号的修改等等。书中也讲述了知名典故、庙宇建筑的来历等等,历史传说,名人轶事,神话故事信手拈来,富有趣味性。有助于读者了解这座庙宇的历史,体会传承数百年的传统文化的深厚韵味。
本书是一本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方面的大众读物。本书以玄奘西行求学为主线,用讲坛的形式讲述玄奘六十五年坚定信念、执着追求的人生故事。全书共三十一章,第一至五章讲述玄奘的家世源流及十三岁净土寺出家到国内游学,九年历经十四师的经历;第六至十三章讲述玄奘矢志西行,九死一生过大漠、翻越凌山的艰难险境;第十四至十六章讲述玄奘穿越中亚五
作者以“本心”为绝对待,遍为万物实体,不仅主乎吾身,而且遍为万物之主。“本心”不是理智的纯思纯知,而是作为万化之原、万有之基的“仁体”。全书发挥了仁的本体论和仁的宇宙观。作者区分了“本心”与“习心”。前者为永恒绝对之本体,后者是与物相对待的心,乃本心之显现或发用。刚健的本心之显现,有摄聚而成形象的动势,名曰翕;有刚健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汤一介先生的代表作之一。道教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本土宗教,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纵观中国历史,道家对传统中国的民族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哲学思想、医药卫生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是道教逐渐走向成熟、定型的时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聚焦大变局下东南亚宗教的热点、难点问题,同时注重理论和实证相结合、历史和现实相结合,深入分析东南亚宗教的发展态势和未来走向。全书分为前沿研究、历史钩沉、东南亚宗教的多元交汇、地方社会的宗教生活四个篇章,精选的30篇学术论文汇聚了来自宗教学、历史学、人类学、政
冶开清镕禅师(1852-1922),江苏扬州人,清末民初临济宗高僧,为临济四十一世,融会律宗、华严、净土。17岁依江苏泰县祇树寺隐闻和尚受具足。1897年起担任天宁寺住持并修复该寺,使天宁寺成为“东南第一丛林”“禅宗四大道场之一”。在天宁寺创设毗陵刻经处,刻三藏774部,2469卷;1913年被推举为中华佛教总会会长。
该书稿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历代尼传集成》系列成果之一。清末明初,名僧震华编述的《续比丘尼传》,共六卷,是上接南朝萧梁下至民国,录得比丘尼传两百篇,标注正附传主共二百五十一人。笔者基于震华《续比丘尼传》镇江竹林寺版刻本加以标点,对二百五十一位正、附传主事迹,一一进行史料溯源。且在详细追究每位传主史料来源的基础上,进一
该书稿是作者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增补而成。马良骏(1867-1957)字善堂,甘肃清水县人,近代中国伊斯兰教史上著名经师和学者。20世纪中国社会转型,马良骏担当起了宗教学者的文化使命,在经学思想建设、宗教和睦、教派团结、国家和平统一、文化教育和社会进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一生著述三十余部,内容涉及阿拉伯文语法、修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