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总结交流和宣传工作成效经验,进一步促进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我们组织编写了《□0□1中国农业技术推广发展报告》,内容包括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重大项目、重大计划、重大技术推广情况,以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典型案例、典型人物和重大政策等。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各地更好地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提供借鉴,为有关部门研究决策提
本书以红河哈尼梯田遗产区自上而下串联多民族的灌溉水资源/水系为主要抓手,以水资源的支配活动为切入点,描述梯田稻作生计空间内多民族的个体性(以族群/村寨为单位)和群体性(多民族多灌溉单位)联合灌溉行为,进而探讨梯田农耕社会中超越民族、文化、信仰边界,突破资源配置冲突,达到一致的和谐从而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平
基于基因编辑、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作物遗传转化等技术的农作物精准育种是快速、准确改良农作物性状、选育良种的新育种技术,是实现作物超高产、绿色育种的重要技术手段。本书汇集了作者近二十年生物技术教学与育种实践的经验,全面论述了精准育种中,高效遗传转化技术体系建立、基因编辑技术应用以及优良种质资源创制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论
本书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余文权等组织编写,全书内容涵盖了粮食、蔬菜、果树、茶叶、牧草等近260种种质资源,还对福建种质资源进行了精确描绘,记载了作物种的中文名、拉丁名、植株和种子形态特征、采集地点及经纬度等,描述了资源分布范围、主要特征特性、农民认知、利用价值及濒危状况,内容详实,资料珍贵,为种质资源保护、鉴定评价、开发
农产品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农产品种植效益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而衡量农产品种植效益的重要标准则是农产品比较效益,它能体现农产品生产利润率的相对高低。本书对四川省种植的主要优势农产品,包括优质水稻、“双低”油菜、饲用玉米、优质柑桔、名优茶叶、商品蔬菜、优质蚕桑、优质棉花等,进行种植效益分析及发展研究,为更好的
《新时代农耕劳动教育实践》一书由多年从事劳动教育的一线教师团队主笔,详细记录了以农耕活动为主阵地、以课题研究为抓手的综合实践教育教学研究活动。本书从8个角度记录新时代农耕劳动教育实践过程,包括智慧农夫、劳动小达人、教学实录、观评课、劳动教育论读后感、教学随笔、教学总结和成果材料。本书作者团队坚持自主学习与名师的示范、指
桃原产于中国,已有三千多年的栽培历史,自古就有“寿桃”“仙桃”之说。中国的桃沿着“丝绸之路”,从甘肃、新疆由中亚向西传播到波斯,再逐步传播到世界各地。根据《2020中国果品产业发展报告》统计,2019年我国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分别为89.0万hm2和1599.3万吨,均居世界第1位。为加快桃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产业
氧化亚氮(N2O)是第三大温室气体,土壤是主要的N2O源。人类活动向大气中排放的大量活性氮沉降到地表,其数量和形态对陆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大气氮沉降能有效缓解陆地生态系统的氮限制,促进植物生长,增加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和碳储量,但同时又能促进土壤N2O的排放,导致由氮沉降产生的固碳潜力大部分被抵消。温
本书在第二版基础上做了扩展,包括我国各地主要的禾谷类作物(水稻、小麦、大麦、燕麦、荞麦、玉米、高梁和谷子)、豆类作物(大豆、蚕豆、豌豆、绿豆、小豆、木豆和鹰嘴豆)、油料作物(油菜、花生、芝麻和向日葵)、纤维类作物(棉花、苎麻、黄麻、红麻和亚麻)、块根块茎类作物(甘薯、马铃薯和木薯)、糖料作物(甘蔗和甜菜)、特用作物(橡
本套丛书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集体编著,该套丛书的内容系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推选出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88项的研究成果的总结,具有很强的系统性。 运用大量的案例及科普故事讲解古代科技创新的历史与科学,科学性与通俗化相结合增强普及性。 展示科学研究成果,还原古代设计、建筑、器械或古代星图等珍贵的图片,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