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佛教初机系列丛书(全8册)
“神话学家”罗兰·巴特在《神话修辞术》中破译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神话,探索将真实与人类、描述与阐释、对象与知识的重新和解。他试图向读者表达,我们不断地在对象与破除其神秘性之间航行,没有能力恢复全貌:因为,如果我们进入到对象之中,解放了它,但却摧毁了它;如果我们放任不管,我们尊重了它,但却又使其神秘化。
王天思著
本书是作者在佛学研究方面的成果。书中讨论了印度佛教传入与当时玄学、儒家、道家的关系和争论,介绍了隋唐时期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发展的历史及其主要思想,分析了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教没有因宗教思想文化的不同而发生战争的内外原因,考证了与佛教相关的部分文献等,并收入了作者对《心经》的通俗讲义。书中注重从佛道比较的视角来研究
发源于通古斯满语族系的萨满文化是一座文化圣殿,充满人类童年时期生命的思想记忆、充满着蒙昧、奇异、梦臆、神幻的文学艺术魅力。满族作家尼阳尼雅·那丹珠(白玉芳)为您讲述满族世传萨满文化的前天、昨天、今天……
本书为一部记录中国北方民族及满族族群文明史的萨满学术文学作品。以满族氏族源流、氏族迁徙、氏族谱序、氏族与民族融合等口头和史料为依据,对萨满文化在在唐渤海、金代、清代的皇家和国体文化的史记、资料一一梳理成章,为满族氏族发展之路给予了生动、翔实的文学描述。
八旗制度曾为清王朝300多年的基本国策。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八旗制在"君主立宪"的国家政治和军事改革中成为历史。本书依据相关史料,描述了八旗制的诞生、发展和终结的历史过程。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
《楞伽经》前后共四个译本,现存三种。宋代正受禅师以刘宋译本作主本,为此经撰写集注。凡遇经文简约晦涩处,采集北魏、李唐两种译本之长处附于其下,加简要注释,方便读者参考融会。又在义理阐释方面,参照宝臣《新说》、杨彦国《楞伽经纂》和《宗镜录》等中涉及此经者,取其精粹,陶铸文字,使经文脉络贯通。《楞伽经集注》可谓参研《楞
本书依托大量史料,运用社会史研究的方法,对中国古代游仙文化的发生发展做了全面系统的考察。同时对游仙的主体——帝王、士人等对游仙思想的接受及其游仙活动,在大量占有了材料基础上进行了钩沉,并分析了其背后的生活理想和生命诉求,且对这种理想、诉求背后的价值给予了畅明的论断。
一个人能否取得成功,是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但是,重要的决定因素,还是取决于对自身潜能的开发。 本书作者通过35年的艰难探索,把西方心理学和东方佛学文化巧妙地结合起来,提出一套开发自身潜能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方法。 作者提出,通过发掘自己的子人格并和自己的子人格对话,将每一种人格生活化,就能建立全新的观察视角,充分释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