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是关于中外关系史的学术期刊,拟采取集刊(以书代刊)的形式,每期30万字左右,拟1年2期,近年申请核心期刊。作者以本校中外历史,特别是世界近现代史、国际关系史专业的教师和博士研究生为主,同时约请部分国内外著名学者撰稿。读者面向校内外、国内外,旨在提高中外关系史专业的学科影响力和北师大世界史专业的学科知名度。中外关系史
本书以文明交往与互动为基本研究视角,围绕犹太人入华与在华等诸多方面,不仅对有关考古与文献资料进行考证,而且充分利用各类间接资料,并在两者建立符合史实的证据链,实现在丝绸之路中考察犹太人入华,拓展传统研究内涵与外延,通过揭示犹太文明与中华文明交往本源与形态,系统阐释两大文明如何通过丝绸之路实现交往,彰显丝绸之路在古代文明
维尔纳·桑巴特,德国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曾与马克斯·韦伯、费迪南·滕尼斯共同创立德国社会学学会,并合办了《社会科学与社会政策》杂志。《犹太人与现代资本主义》即是桑巴特从马克斯·韦伯著作中得到启发后的著述,本书思考了犹太文化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重要意义,论证了犹太文化中信奉律法、理性主义、商业天才以及在处理犹太人与非犹太人关
本书主要基于全球史观,聚焦丝路物质文明交往、丝路制度文明交往、丝路精神文明交往三大层面,围绕器物、技术、制度、经济、艺术、文学、宗教七大要素展开研究,在建构丝路文明交往的全球历史、全球经验、全球价值三大体系,以期为当代丝路文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历史依据。
美国与菲律宾两国之间关系属于典型的非对称型同盟关系。1898年美西战争美国获胜,美国自西班牙手中获得菲律宾作为其亚洲唯一殖民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殖民统治中,美国对菲律宾的政治制度、经济结构、语言文化进行了全面和深入的改造。二战结束后,美国给予菲律宾独立,两国建成友邦。在冷战初期,美国便通过《共同防御条约》将两国关系从友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败的德国被盟国划分为四个占领区进行分区占领。在盟国管制委员会(ACC)的宏观管控下,德国人民必须服从盟国占领者的指令,四大盟国也竭尽所能在各自占区推行自己的占领政策。出于外交及地缘政治上的原因,法国占领区当局维持着一个相对于其他占区更为独立自主的地位,以追求法国的地缘安全,供战后重建之用的经济赔偿
2020年12月7日,为了纪念太平洋战争爆发79周年,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召开了名为上海所见的亚洲太平洋战争的学术工作坊。本书即为当时与会论文的汇编,内容以远东最大的都市上海为基点,考察涉及了战时生活、细菌战、日伪清乡、战犯审判等诸领域,可谓卓有特色,亦代表了目前国内抗日战争史研究的学术取向和较高水平。
本书是陈恒教授的学术文集,收录了他近年来已发表的各类文章,大多与世界史有关,有作者多年来世界史研究的心得体会,也有关于学科建设和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具有很强的现实关怀。本文集从区域史、史学史、城市史、知识史四个维度对世界史各个领域的研究现状做了知识挖掘,梳理了学术脉络,总结了中国世界史的成就,对比了与现代学术的差距,
本书内容包括:寻常之地的田野工作;赫耳墨斯的困境:民族志描述中对颠覆因素的掩饰;从他的帐篷的门口:田野工作者与审讯者;论民族志寓言;后现代民族志:从关于神秘事物的记录到神秘的记录;英国社会人类学中的文化翻译概念等。
从17世纪初至今,可持续性如何从一个思想概念发展为席卷全球的实践运动的完整历程,且听该领域的顶级专家卡拉东纳为您娓娓道来。从可持续林业思想的出现,到工业革命的挑战、环保运动的诞生以及促进平衡发展的具体实践,本书表明可持续性不仅借鉴了社会公正、生态经济学和环境保护的理念,并且后来居上,将它们整合成一种动态的适应性哲学。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