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力图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代际均衡与多元共治——老龄社会的社会支持体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以老龄社会的社会特征和社会支持需求分析为基础,就老龄社会中老年人的收入保障、医疗保障、照护保障、养老服务、精神支持和中青幼群体的社会支持以及老龄社会的数字化治理进行了专题讨论,提出了老龄社会的多元共治体系。本书认为,
社会信任对社会稳定与社会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在当前人口大规模流动时代,有关人口流动如何影响社会信任的研究却很缺乏。本书利用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微观数据、201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等数据,研究了人口流动对我国居民社会信任的影响。首先,在地级市层面上综合分析了一个地市的流动人口比重如何影响了该地市居民的社会
本研究从赣南“空巢村”留守人员生存及流出人员流迁状况调研入手,分析了多山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人口合理再分布、流出人员土地依存关系、留守人员养老及家庭照料等问题,进而探讨了因“空巢村”问题加剧而带来的社会、经济深刻后果及其对未来新型城镇道路产生的影响,并以此为理论依据提出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在人口老龄化和健康中国建设的背景下,本书聚焦积极健康老龄化的测度问题,在深入研究积极健康老龄化概念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适应我国国情,又基本与国际接轨的积极健康老龄化综合统计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采用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构建了分地区综合指数,用于评估和监测不同地区和城乡的积极健康老龄化水平;同时,
本书为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6日发表《新疆的人口发展》白皮书。 白皮书介绍,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落后,人口规模小,人口素质低,人均预期寿命短。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新疆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人口数量快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升,人均预期寿命大幅提高。今日新疆
中国的低生育水平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对人口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本书基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数据,综合运用数理人口学、统计学等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了中国的生育水平、生育模式、生育数量的变化、低生育水平的影响等。应用和开发了一系列模型和方法,通过系统深入的定量分析,得到一些关于中国生育水平及相关问题的重要结果和结论
本书使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hinaFamilyPanelStudies,CFPS)2010-2018年追踪数据探讨中国人口流动与健康的关系。为了更全面了解流动对健康的影响,基于自评健康、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健康四个方面的指标对健康进行测量。研究发现:流动后,人口的自评一般健康状况显著提升。流动对人口生理健康的损耗
本书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为指导,根据“影响论证——跟踪取证——评价验证——对策建议”的研究逻辑,沿循“政策制定主体、政策执行主体、政策受益主体三角度跟踪调研——现代农业支持政策、农民收益保障政策、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三类型分类评价——政策供给、政策运行两层面综合保障”的研究路径,坚持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
《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研究的集体研究成果。人口老龄化正在成为中国社会的常态,其影响已经渗透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并与各种历史的、当前的和未来的社会发展要素不断地相互影响,形成一个超复杂的经济社会系统问题。《应对老龄社会的基础科学问题》尝试从老龄社会的人口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