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泛意义上的世俗信徒,居士是佛教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居士佛教对整个佛教的发展和社会影响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白衣的智慧:弘法居士》扼要介绍了居士佛教的源流发展和古代著名的佛教居士;重点梳理了近现代以来居士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有重要影响的弘法居士、研究学者的传略事迹以及他们的弘法、研究等活动,通过弘法居士这个侧
佛教在西藏的初兴,始于7世纪。当时很多僧人来往于长安、拉萨、印度之间,交流佛法。以9世纪时大规模禁佛运动为界,藏传佛教分为前弘期和后弘期。后弘期中,尤其是11世纪以后,因不同师承、不同修持、不同经典及不同理解、不同地域和施主等因素,形成了藏传佛教主要的五个宗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 《秘密法门:藏传
《中土佛音:汉传佛教经典的翻译与传播》以介绍佛教经典在汉地的翻译与传播为主要内容,除序言外,分为对印度的佛典、汉传佛教的译经事业及若干小专题,为读者说明佛典在印度的形成经过与类别体例、汉传佛教的译经简史、佛教教法上所要求的对待经典文字的态度、佛经文本在中国上层与民间的传播模式、大藏经的编集、佛教典籍的刻印留传以及法难焚
这套“禅宗文化研究论文集(共7本)”包括:《生活禅研究》、《生活禅研究2》、《东山法门研究(上、下)》、《禅宗文化研究(上、下)》、《六祖慧能研究》。收录了第三届黄梅禅宗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和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论文集。《生活禅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关于“生活禅”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一点感想;南宗禅的人间化与生活禅;祖师禅
《马克思主义无神论研究(第2辑2012)》反映了2013年无神论研究的基本面貌和总体水平。本书分为特约文稿、科学无神论理论研究、教育与宗教分离、科学无神论宣传教育工作、科学无神论与宗教研究、自然科学与无神论、中外无神论思想源流。
《基督教与和谐社会建设》系201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基督教研究中心与北京燕京神学院联合举办的国际合作论坛的会议论文集。海内外基督教的著名学者围绕“和谐社会与基督教的理解”、“基督教与中国文化”、“宗教对话与经典研究”、“基督教对和谐社会的可能贡献”、“基督教的‘中国化’:实现和谐的努力”、“共在:生态与社会和谐”、“对和
《神境中的过客从曹主信仰象征的变迁看岭南客家文化的形成与传承》通过对曹主信仰全方位的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笔者发现,以曹主信仰为代表的北江——珠江流域混成型信仰具有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混成型信仰不同的特质。针对这种特质,该书综合使用历史人类学、结构人类学和解释人类学的理论方法,逐一整理剖析,形成了新型学术理解和分析模型,为解
《心平是福》汇集了作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有关佛教信仰理念、教理等的评述,以简明生动的语言阐述深奥教义,启迪平和向善,对促进社会和谐安宁提供正能量。书稿经四川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审读通过,具有较高出版价值。
《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研究(套装共两册)》对现存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概况进行了调研,从其价值、保存现状、日常管理、建档、档案的内容分析、信息开发等多方面切入,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多种妈祖信俗档案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当代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档中的关键问题,着重研究了当代妈祖信俗口述档案的建立方法,进行了口述建档
本书共分上编义理、下编人物共两编,主要内容包括:“慈悲”进入中国文化观念:从佛经初译到大乘初传;大乘佛教的慈悲思想;禅定与大乘慈悲心的修习——以“慈悲观”和“慈心三味”为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