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蒲鲁东的思想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一个基础性议题。在马克思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中,蒲鲁东理论中的积极因素对于马克思的早期思想转变具有不可忽视的先期影响;而随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创立,蒲鲁东的理论缺陷则充当着马克思不断磨炼其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参照。本书稿基于新文献推进对马克思与蒲鲁东思想关系的深层解读,以历史性
本书用“世界观和方法论”这一话语表达方式构建起新时代党如何运用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问题、创新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哲学框架。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这一重大命题和论断,其实质,就是为继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创
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Agamben)自1995年开始的“神圣人”(Homosacer)系列标志着当代思想的新方向,而本书则为这一系列画上了圆满句号。在前8卷的考古学研究之后,本书对近20年来引导研究进入未开发领域的思想和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和界定,这些思想和概念的边界与身体、技术和景观的新用途相吻合。在书里,阿
本书主要为作者近年来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在《教育研究》《中国教育科学》《中国德育》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基本观点包括:教育是一项成全生命的事业,教育学是一门成全生命的学问;教育必须面向人的身体,面向人的心智,面向人的灵魂;教育必须育体、育智、育魂,必须成全人的体力、脑力、心力;学校必须教会学生拓展生命的长、宽、高,享受生命的
本书主要结合文化、政治、权力、话语和意识形态这几个核心关键词,以典型文化理论家为个案,对文化政治的语义内涵及其理论的知识谱系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
《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1年创刊,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本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共设置6个栏目,分别为:热点评论、专题评论、学术书评、议题述评、博文锐评、佳作短评。书稿既涵盖了对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域众多重点问题的学术探讨,也涉及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等研究主题,同时还关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从多维度对马克思主
在当代学术学科视界,哲学人类学与社会理论的结合呈现出广阔的前景。晚近以来,国际人类学呈现出哲学人类学复兴态势,让·科潘、埃斯科巴、里贝罗等提出根除人类学领域的殖民化和帝国主义化倾向,并明确提出建构“世界人类学”,人类世的观念已从古生物学概念转义为生存论的概念,而布迪厄、拉图尔、萨林斯、卡隆、阿克什等则致力从哲学人类学拓
基于对实用主义的谱系审勘及其“实用主义的身份认同”“新实用主义的实用主义身份认同”双重困难的解决,本书以“实用主义准则”为线索提出了一种自然主义的谱系构想,以图在其“方法论/方法”双重蕴含的辩证互动中厘清实用主义的“历史来路”和“逻辑去路”,进而实现对实用主义百年叙事的谱系重构。 本书首先通过对实用主义“古典逻辑”的方
詹石窗,1954年生,厦门市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文科杰出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曾任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现任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四川大学生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十三五规划”文化重大工程《中华续道藏》首席专家等职。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百年道家与道教研究著作提要集成”(首席专家)等课题10余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