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是一部纪实文学。说起南京,人们大多指的是江南。《改变》把视线从江南转到江北,通过展示一座新城江北的崛起,解构未来城市的构想。江北新区对未来进行全景式的现代架构,以生命的名义,塑造有温度的多元和谐梦想之城,在时空中链接起历史、自然、科技与生命新的内涵,给这片土地带来新的变革。
人这一生真的很短暂。一进入中年就感到日子过得飞快,眨眨眼就退休了。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共和国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三年困难时期到十年,从对越自卫战到改革开放,这些不同时期的经历,在作为亲历者的我的人生中留下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记忆。如同一滴水可以映照太阳的光辉一样,我的经历也能反映共和国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
这是一名部队工作同志的作品汇集,其中大量的篇目是曾经在《人民武警报》《法制日报》《新余日报》等刊物上发表的通讯或者散文,体现了水电兵为了党和人民吃苦在前的奉献精神,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亲情乡情的歌颂,以及对国家民族未来发展的美好寄愿,同时也展现出作者在戎武生涯中积极学习、不断进取,追求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本书从一位人民日报从业30年的资深记者的数十篇新闻作品,滴水见日,管中窥豹,对中国的改革岁月作了微观回顾,也从央媒30年报道样式与传播手段的观察视角,反映80年代以来新闻语境的变迁和传播的与时俱进。作者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均有采写经历,报道样式覆盖消息、通讯、人物、报告文学,时评、政论以及融媒体写作,还曾入选
自2005年,辽宁省首批援疆干部踏上征程以来,已相继选派五批援疆干部进疆工作。这些援疆干部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考虑国家大局,服从组织安排,远离家乡和亲人,主动到艰苦环境中去工作,体现了奉献精神和责任意识。党中央指出,做好干部援疆工作,是中央的整体部署和统一安排,是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固边”战略的客观需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刊载报道了多种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从多角度反映新中国发展征程的典型性的人和事。本书重新打开、编排和解读共和国发展进程中的那些重要报章,从新时代的高度回望历史,温故开国大典、扫盲运动、土改、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诞生、国号国旗国歌国徽国庆日的诞生、西藏民
谢春池是厦门知青文化活动的领军人物。他向我们详细讲述坎坷的一生。涉及的内容有乡村岁月的无穷眷恋、校园里的“问题”少年、疾病缠身的修炼玄思、知青生活的激流穿越、情感世界的哀伤芳华、思想领域的痛苦摸索、多重身份的缠绕确认、文学创作的时代见证、厦泉文坛的恩恩怨怨以及“义工”红十会的淡泊素净。
《我从中国来:海外新疆人》是作者库尔班江·赛买提“我从新疆来三部曲”(《我从新疆来》《我到新疆去》《我从中国来》)的最后一部作品。作者自2016年7月起,历时3年,走访了20多个国家,采访、记录下了200多位在海外生活的新疆人的故事。本书收录了其中70多个有代表性的故
《蝶变》以纪实文学的方式,按时间顺序,以详实的史实为依据,以首钢长钢干部职工群体为描写对象,将长钢在10年国内钢铁行业艰难困境中求生存、谋发展,闯出一片新天地的精神风貌和时代业绩,展现给全国人民。热情讴歌了以首钢长钢人为代表的我国钢铁工人创造奇迹、勇于开拓的精神。
本书收录的作品,不仅包括对健在的革命功臣的采访、对牺牲的革命烈士的追寻,还有革命后代寻找先辈印记的记录,以及当代人对革命前辈的事迹的挖掘、整理和对他们革命精神的传承。与近年出版的一些关于革命前辈的红色记忆作品不同的是,这里收录的不是已经广为人知的史料,而是作者亲身挖掘到的革命前辈即将被湮灭的记忆,其中的寻访历程,即使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