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哲学在“古今中西之争”的大背景下开展,就研究内容而言,本书相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定位,一方面向近代、古代回溯、向未来推扩;另一方面对中国现代哲学中时间观念的研究也随时向西方延伸,与西方时间观念互鉴。
本书取材于约瑟夫·坎贝尔发表的一系列令人难忘的演讲,其中包括与宇航员的研讨。坎贝尔认为,新发现的外太空法则实际上也在人类内部起作用,而这种认识中隐含着一种新的神话。他在这些文章中探讨了新的神话和其他问题,他把这些文章描述为“广泛共享的精神”。
本书是莱纳·福斯特获得莱布尼茨奖的重磅之作,也是其学术历程上的里程碑作品。宽容概念在多元化社会中扮演着中心性的角色,因为它表明了一种态度,这种态度既让各种信念和实践活动间的对峙得以存在,同时却也让此对峙得以缓和。这是由于宽容基于在冲突中并存的根据,而这种并存却是在始终持续着的意见分歧之中的。
本书是研读海德格尔的起点,也是其代表作,影响巨大而深广。此书的主要任务在于追问并解答两千年西方哲学史上遗忘了的根本问题--“存在”问题。然而,这部经典之作却因部头大、文句过于艰涩,而让哲学爱好者望之生畏,难以终读。于是,便有了这个专为中文读者呈献的改写本。编著者陈嘉映是我国著名哲学家,也是中文版《存在与时间》的译介者。
本书立足胡塞尔的著作和未刊手稿,依据其现象学方法,尤其是超越论的发生现象学方法,对其现象学伦理学做了全面系统的梳理和思考。首先梳理了胡塞尔对道德或伦理意识的现象学分析,核心是其感受现象学和意志现象学。其次从伦理学作为先天科学这一根本规定出发,系统重构了胡塞尔形式的和质料的实践学及其价值论。进而围绕人格概念展现从习性人格
1936年前后,在挪威森林里的小木屋中,维特根斯坦对自己从前的哲学思想进行了反思,他放弃了自己《逻辑哲学论》中所持的以逻辑规则为意义标准的思考方式。提出了语言游戏的观点,完成了《哲学研究》一书。开创了另一门哲学日常语言分析哲学,也使自己的哲学进入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r\n《哲学研究》是后期维特根斯坦的代表作,主要批评
《哲学与时代》是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2019年创刊,由陕西师范大学哲学与政府管理学院院长袁祖社教授担任主编,设置的主要栏目涉及关学研究、哲学基础理论研究、哲学传统研究、专题讨论、随笔与访谈、动态与书评等。《哲学与时代》汇集哲学、政治、经济交叉领域学者的前沿成果和核心思想,试图成为实现政研结合
本著作是合肥工业大学余京华、唐莉两位教授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终成果的基础上,经过认真修改而成。该书以历史唯物主义的道德维度为研究切入点,以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解读为基本方法,秉持问题意识的鲜明导向,回应西方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曲解与误读,旨在回归马克思主义的本真话语体系。全书共分为五章,主要研究了西方学界遮蔽历史唯物主义道
本书基于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对马克思辩证法进行了深度解读和研究。首先,从马克思思想发展史的角度,深度解读了原初语境中的马克思辩证法思想。其次,探讨了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卢卡奇、萨特,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阿多尔诺,后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拉克劳、齐泽克以及东欧新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对辩证法思想的理解。最后,对当代中国语境
本书以工具理性批判理论为研究对象,主要运用社会历史分析、比较分析、文献阅读等研究方法,梳理出工具理性批判理论的三条主要批判路径和思想逻辑的三个基本演进阶段。三条主要批判路径如下:一是对工具理性进行哲学式批判(要求恢复哲学意义的原初的真善美、科学出现以后的哲学意义上的真善美,这是理性的两个发展阶段,不存在实质矛盾);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