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论文分为四组:《蜀大字本〈礼记注〉考略》《再论抚州本郑玄〈礼记注〉》等七篇,考查蜀大字本、抚州本《礼记注》和《礼记》的流传,平议孙希旦《礼记集解》、整理本《礼记正义》,呈现编纂《礼记注疏长编》思路;《汉代的〈仪礼〉研究》等四篇为一组,分析《仪礼》在汉代的传承和元敖继公《仪礼集说》,辩证《周礼注疏》《仪礼注疏》版
本书是职业院校应用型特色教材,是微课+电子活页式教材。它将现代职业礼仪与沟通技巧两方面内容有机整合,形成独特的内容体系。全书包括绪论和塑造职业形象、运用职业礼仪、掌提沟通技巧三大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下设电子活页和学习情境若干,全书共有仪容修饰、服饰选配、仪态设计:见面应酬、宴请赴宴、差旅出行、求职应聘、组织会议、举行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相传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
本书围绕“优雅”这一个目标,分别从体型美、体资美、体态美、气质美四个维度展开叙述,以形体美的标准及形体训练的作用为基点,介绍了体型的构成、柔韧训练方法及身体各肌肉群的训练方法;探讨了表情、站姿、走姿、坐姿等人体姿态之美;论述了步态、身态等体态之美;通过经典案例阐述了坦然的心态、逆境中的坚守、低调做人及阳光心态等气质之美
婚礼是人类社会中最普遍的民俗现象之一,婚礼的形式丰富多样,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用、娱乐、礼仪、庆典、宗教、巫术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通过婚礼可以在更大层面纵观人类文化。中国是一个婚礼习俗丰富多彩的国家,了解中国各地的婚礼习俗是全面认识中国风土人情乃至国情的一个重要窗口,甚至从婚礼中还可以窥见现代社会发生的变迁和未
全书凡23章,前8章属于概论性质,分讲礼的起源、要素、分类,以及礼书的源流,其后各章分篇介绍冠、婚、射、燕、聘、丧、祭等具体礼制。但这不是一般的介绍,每讲一礼,必陈述其细节,梳理其源流,继之阐述其文化涵义。以射礼为例,准确地复原《仪礼》中的耦射、三番射、乐射、旅酬等节目细节,殊非易事;更宝贵的是,彭著还引《左传》《论语
法国人类学家马赛尔·莫斯提出礼物理论后,影响辐射至各大学术领域,哲学、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莫不受其影响。本书在详细梳理莫斯礼物理论的基础上,切入当下江南民俗活动的三个案例,理论探讨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本书旨在完成两项任务:第一,对礼物范式进行梳理;第二,用礼物范式对当下江南民俗活动进行解释。礼物范式的梳理相对完整,但对
山东渔鼓音乐是道情音乐在山东的分支。是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在调查一手资料的基础上对山东渔鼓道情历史进行梳理,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其音乐特点、风格,并研究它与其他地区渔鼓的关系,地位以及它的文化内涵。目前山东渔鼓道情主要集中在临沂和济宁地区,根据口述资料和文献记载,清代已经盛行,但至今一手资料非常少,研究成果相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已有2500年之久的浙东运河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依河而居的人们,而在水一方的运河民众在社会生产、人际交往、日常生活、时令节庆等领域又传承和创造着鲜明而隽永的与运河相关联的民俗风情。据粗略统计,浙东运河沿线仅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就有140多项。本书集历史资料、考古成果,沿线人民口口相传的故事,以及作者
本书是《清代满汉合璧国学丛书》中的一种,该丛书是从辽宁省图书馆馆藏满文典籍中择选优秀的国学典籍,加以整理并进行影印出版后汇集而成的满汉对照国学经典丛书。前已出版过《四书》《诗经》《书经》等8部典籍。本次申报的为《礼记》,西汉戴圣编纂,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武英殿刻满汉合璧本。书中附《首》一卷,卷前有《御制翻译礼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