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信仰为整个大乘佛教的核心。本书稿以中印净土教理的历史性演变和发展为中心,结合“叙述式”和“选录式”两种思想史的撰写方法,用绪论加十二章内容,力图梳理净土宗的发展历程,简明扼要的将净土基本教理的演进和嬗变,特别是中国佛教各家各派,尤其是净土宗的创造性诠释和发展作一概要性的解说,借此为佛学院提供一本可全面掌握净土教理入
本书是第一部系统研究甲骨占卜学的大型学术专著。作者结合出土资料与传世文献,以甲骨之上的非文字资料为视角,重构了甲骨占卜制度之全貌。本书梳理了甲骨的选材、攻治、钻凿、烧灼、卜兆、文字的书契、卜后的处理等占卜流程,简述了对贞卜问、二人共贞、一事多卜、三卜制、习卜制、选卜制、卜筮并用等卜法制度。本书的面世,可以满足广大甲骨学
本书得益于对禅宗的哲思,以及由禅宗而来的哲思,通过概念将禅宗蕴含的哲学力量阐发出来。书中采用比较的研究进路,让柏拉图、莱布尼茨、费希特、黑格尔、尼采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哲学,与禅宗思想的不同面向之间进行碰撞。
本书为中研院史语所研究员刘淑芬女士的中古佛教史、社会史、思想史重要文章结集。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结合中古时期民众的佛教信仰,考察了社邑这一基层社会组织的形态及运作。第二部分研究中古佛教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涵括了丧葬、社会救济和医疗等诸多方面。第三部分探讨中古时期僧人特殊的修习方式与仪式,如茶礼与汤礼、忏悔仪式等。第四部
本书通过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补天、西王母掌瘟疫、燧人钻木取火等十个神话,分析阐释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的哲学思考、勇于探索的科技观念、敬畏生命的价值关键、发明创造的文化传统等十个特有精神,从而展现神话如何形塑中华文明的历史逻辑。
本书以超越地方史为着眼点,来研究粤西南地区呈现的亦神亦祖祭祀现象。本书认为神明与祖先的形象与祭祀模式,关乎在大一统的礼仪与文化推广中,地方社会如何利用国家礼仪来塑造认同。这个过程,既牵涉明清时期国家礼仪、地方行政、经济环境的冲击,也深受文字运用、宗教科仪、建筑形制等因素的影响。
希腊神话,被认为是整个西方文明的摇篮和精神源泉,是一座无与伦比的宝库。这本书以22位希腊神话人物为主线,通过解读110位艺术大师,228件世界名画与文学作品,深度讲述希腊神话故事。其中包括众神之王宙斯、天后赫拉、光明之神阿波罗、爱神阿佛洛狄忒、海神波塞冬、战争与智慧女神雅典娜、战神阿瑞斯等奥林匹斯12主神和10位希腊英
本书以郭隆寺志译注、郭隆区域文化研究、附录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主要记述郭隆寺的创建缘起和创建者的生平事迹,阐述了第四十一任堪布的弘法业绩,与周围部落和郭隆寺的关系,以及郭隆寺的章嘉活佛、土观活佛等高僧与中央王朝、西藏地方政府的密切关系等诸问题。同时,也介绍了郭隆寺与其周围施主庄园之关系。第二部分研究内容由郭隆地区总述、
本书详细记述了八思巴一生对包括西藏地区在内的中国历史的发展所做出的多方面有深远影响的重大贡献。在宗教方面,他以渊博的佛学知识赢得了以忽必烈为首的元朝皇室的信赖和崇敬,通过他杰出的宗教活动成功地使当时的蒙古皇室接受了藏传佛教。在政治方面,他顺应历史潮流,用毕生的精力促使西藏地方和广大藏族地区归附元朝中央,他和忽必烈开创的
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圣经文学研究所主办的对圣经从文学角度进行的纯学术研究,本书跳出了宗教性,不涉及信仰,以纯文学的视角来研究,本辑特设“使徒保罗研究”专栏,意在推动学术界和读书界对于保罗的深度理解和认知。其中首篇论文围绕着保罗的代表作《罗马书》,引介西方经文校勘学的方法,表明研究者们是如何从古老手抄本的品质等外证起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