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赵尚辅刻湖北丛书时搜访此书未得。今传世本因万氏生前未付印,为民国十二年湖北督军萧耀南始为刊行。包括:《周易》4卷、《尚书》5卷、《诗经》8卷、《周礼》7卷、《仪礼》5卷、《礼记》10卷、《左传》17卷、《公羊》4卷、《谷梁》4卷、《论语》4卷、《孝经》1卷、《孟子》5卷、《尔雅》5卷。前有嘉庆时期万希槐(蔚庭)自
汉代散文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有着非常突出的地位,是唐宋之后所谓“古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嬗变、文化内涵、风格特点等,与经学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本书考察了“五经”所蕴含的核心观念——殷鉴意识、民本意识等,特别是经学里蕴含的积极入世精神及修齐治平的人文理想,对汉代作家创作影响很大。今文经学影响下的散文创作,说理时注重
《国学经典导读(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康复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专业用)》是河南中医药大学传承特色教学改革教材之一,服务于中医中药传承教学改革的需要,将为中医专业人才学习、继承、研究和传播中医提供深厚的文化基础。全书内容主要包括绪论、周易、道家经典、儒家经典、释家经典、兵家经典、法家经典及杂家经典。《国
十九世纪末,以康有爲、梁啓超、谭嗣同爲代表的知识分子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了一场意图借鉴西方君主立宪制度,全面改革晚清政治、经济、教育的维新变法运动。维新变法虽然失败了,却对近代中国産生了深远影响。值得注意的是,康有爲等维新人士在改革的内容上大多采用西方学说,而他们的理论武器则是以『孔子改制』思想爲核心的今文经学
廖平撰辑。刊于1913-1923年。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诊骨篇补证》、《诊筋篇补证》、《营卫运行杨注补证》、《分方治宜篇》
经学是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基石,是经史子集四部分类学术体系之大宗。但晚近以来,受到受到西方的冲击与国人的蔑弃,加之自身未能建立起适合于时代的新的形态,经学成为已陈之刍狗,长期被否定。由此造成国人对中国历史与文化缺乏正确认识,在面对时代之挑战时也常常感觉捉襟见肘,无所适从。在此局面下,重建经学思维体系,从学理上改造经学的历
本书从经学的终结及变迁的角度,讨论中国近现代转折过程中的一些思潮、人物与学问。作者以西学的冲激为背景,从经学经世、考据与义理三个层次的功能在后经学时代的分化,观察、描述失去经世作用之后,经学的考据与义理向现代史学(古史辨运动)与哲学(现代新儒家)过渡的轨迹,以及由此开启或以此为战场的文化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争。本书内容
本专著系国学研究丛书中的一种,是华中科技大学国学研究院主编的大型学术集刊。本书除了收录华中科技大学国学院同仁自己的代表作,还兼收海内外学术名家的佳稿,年代跨度上起秦汉,下迄近代,内容涉及中国史、中国哲学、中国古典文学、文献学、语言学和语言史等。国学研究丛书从前三年每年出一种到目前每年出版2种,已经累计出版9卷,初步形成
《经学通论》是清末今文经学代表皮锡瑞晚年的重要著作。长期以来,《经学通论》的许多内容被列入教科书,呈现出以皮锡瑞所言是非为准的局面,不论其论证背后是否有坚实的理论依据和深入的剖析。这也是今日经学研究无法走向成熟的原因之一。基于此,本书将从皮锡瑞“《春秋》改制”思想为讨论的起点,分别从素王立法、经史之分、微言大义、借事明
经学与儒道思想研究(上、下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