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围绕着平等观,选取了将近二十多篇文章进行详细的译注、阐释,意图从经典中挖掘出符合当代平等观念的思想与精神。并且借助选文务求全面、准确地阐释平等的基本内涵、权力和义务。如基于儒家经典的译注和阐释,说明平等不应该是一种无条件的平等,而是应该在承认人有天生(如体力、智力)差异和后天(地理、风俗等)差异的基础上,强调人们道
本书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以选篇荟萃的形式,并加以注释和点评,试图从中追溯“和谐”思想的传统文化渊源,以及历久弥新的文化依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和谐,既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继承,也是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更是民主法制保障下的和谐。它集中反映了人们面对和处理“
本书从人类最初的崇拜与信仰、理性的启蒙及其转向、文本的符号与语言、社会意义的意识形态与权力,以及当今数字科技时代的媒介与信息论述了自我作为一种社会主体的形成过程。每章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每位学者的生平及其核心思想。这些学者从人类学、哲学、社会学、语言学等不同角度展示了自我作为社会主体的形成是如何在各
2022年是南开哲学学科建立103年,建系100周年,哲学院(系)重建60周年。为全面展现南开哲学百年来的发展进程和历史底蕴,特编选出版“南开哲学百年文萃(1919-2022)”。《南开哲学百年文萃:1919-2022》的编选范围是自1919年南开大学设立哲学门以来,在南开哲学学科任教教师所发表的代表性论文,并按现行一
本书从拉康精神分析学说的角度出发,探寻主体理论,将马克思主义、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纳入理论阐发,展现了精神分析学说与哲学间的有机联系。作者精彩的文学分析,赋予理论建设以艺术美感与现实深度。
本书内容讲述:生命是一个严肃的哲学话题。当孩子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向父亲提出“爸爸,我可以永远活着吗?我不想死”的疑问时,便是在进行自己的哲学探索。可惜的是面对孩子的提问,如今的父母,不是怒颜呵斥,便是敷衍了事。这是一部有关生命的大家小书。面对孩子有关生命的终极考问,你该如何回答?是避而不谈,还是加以引导?作者何怀宏用3
本书将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要求、流行性疫情成为常态的新时代社现实、“三全育人”的课程思政人才培养、新时代医学精神培育等角度出发阐述新时代生命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并以形成探索建立生命教育的“课程思政”第一课堂,挖掘生命教育“仁爱文化”第二课堂、组织生命教育“职业实践”第三课堂为核心内容的“五位一体”生命教育融入专业
本书梳理了现象学家马克斯·舍勒在《伦理学中的形式主义与质料的价值伦理学》一书中,从感受行为分析到对人格共同体研究的思想路径。研究了舍勒的关于行为一般理论,揭示了价值的感受行为在舍勒思想中是最根本的奠基性行为;研究感受行为的本质结构,表明舍勒通过现象学还原出了价值先天领域,并对所有价值进行了分类和等级排序,同时也对相应的
本书是桑塔亚那的五卷本作品《理性的生活》的第一卷。在本书中,桑塔亚那首先提出了《理性的生活》的核心主题:理性不是人的纯粹智力活动,相反,它是冲动和反思、本能和思维能力的完美结合。然后,作者从常识的角度展开了这个主题,从理性的发源地“即刻物”讲起,考察了心灵的发展史。接着,作者通过进一步分析“经验”“自然”“智力”“语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西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在中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几十年来的历史表明,我们能够而且应当从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特别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当中,获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资源。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思潮,尤其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学理观点在中国学术思想界的播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推进,以及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