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是眼下老百姓非常关注的话题。老北京的交通什么样?现在北京交通拥堵的症结在哪儿?今后北京交通会有怎样的发展?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本报资深记者刘一达的新作《城脉—都市交通大写真》,为读者做了详细的描述、分析和解答。《城脉》是刘一达继《城色》之后,推出的又一部长篇纪实文学力作。在这部25万字的作品中,刘一达用敏锐的新闻
《那年我们十六》是作者贺谦利用2007年和2008年两个暑假,跑了北京、天津、山东青岛、浙江杭州和余姚、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塔布等地,拜会了当年作者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二师十九团七连的170余名兵团战友,采谈了105人后,整理出的80多位原七连战士的180余篇对当年兵团生活经历的回忆片段汇集。
李三是2000年深秋从德国回国的,我至今清晰记得他到净土胡同,进我办公室时的模样:未到冬天,已经穿了厚厚的臃肿的衣服,围着围巾,怕冷,似乎感冒着。这是在欧洲生活惯了的人的一种常态。在我的印象中,他似乎是编辑部里被传染感冒频率最高的人。“我在德国待了很多年,待得没意思了,就回来了。”这是他当时的自荐,他是第一个到《三联生
本书是王蒙先生近年关于文学、文化,乃至思想问题的谈话汇编。内分五辑:“对谈录”是王蒙与叶嘉莹、秦伯益等大家的对话,语言平易,且不乏思想火花;“答记者问”则是状态上佳的王蒙应对新闻采访,于文化问题中进退有据,聊出了精彩,侃出了智慧;“漫说红楼”植根于“中国文化”,围绕《红楼梦》内外的文论、政治、公案说开而去;“杂谈文化”
本书共收录17篇文章,包括研究型与人文关怀——研究型报道理念下的电视节目生产、中国物流背景声、中国物流顽症的现实和未来、研究型报道的“降龙十八掌”、发现式报道与研究型评论联动模式初探、谁来疏通中国物流等。
本书通过寻找鄂尔多斯乌审大地上已经消失的毛乌素沙漠,追寻几代乌审人治沙的足迹,弘扬乌审人愚公移山、坚韧不拔的精神,书写了乌审大地的绿色传奇。
本书以纪实手法,详实地记录了一名处于藏区偏远地区的孩子到北京读书11年的心路历程。以真实的故事深入挖掘西藏内地学生在求学中的种种境遇,反映学子在面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巨大差异而在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中成长的经历。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决定建纪念碑;审定设计方案;专家学者创作;解决兴建难题;浮雕铭记英名。
本书是一位86岁老革命的回忆录。他12岁参军。本回忆录是他以抗日战争期间他在詹县第五中队任职期间的事情为依据写的。第五中队是中共詹县党和人民建立和培养的一支革命武装队伍,首先在詹临地区战斗,然后编入琼崖抗日独立队,第四支队第二大队的第五中队。作者在文中满含深情地回忆了在抗日战争中那些牺牲和逝去的战友,整本书洋溢着为了国
本书分为中央的决策、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技现代化。内容包括:周恩来提出四个现代化蓝图;周恩来阐释四个现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