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围绕社会发展、经济发展、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基础设施和公共安全六个方面,对国土空间宜居性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各区自身发展特点,进行分区划分。通过研究,形成一套反应国土空间宜居特点的指标体系和分区方法。依据这套指标体系和分区方法,以北京市为例,对国土空间宜居性进行评价
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共筑生态屏障,是现阶段环境保护工作担负的重要责任。本书立足于生态视域下环境保护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首先对生态城市建设及环境保护的概念与发展趋势进行简要概述,然后对环境管理、环境规划及环境污染防治的相关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最后在生态视域下的环境保护实践方面进行探讨,包括现代农业环
本书首先介绍了生态环境与水文水资源的基本知识,然后详细阐述了水环境保护、工程地质与水文地质勘察,以适应生态环境保护与水文地质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本书首先简要介绍了研究汾河流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对流域相关遥感影像数据、景观指标及统计方法进行了概述,其次简要梳理了研究中样品采集、样品分析及处理技巧等,接下来详细介绍了汾河流域景观格局动态演变规律,探究了流域土地利用景观类型对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影响,深入分析了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效应,进一步了解了流域植被景观类型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介绍了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相关概念;第二章介绍了环境决策支持系统中数据如何获取;第三章介绍了环境决策支持需要用到的3S技术;第四章介绍了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第五章介绍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与群体决策支持系统;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绍了环境决策支持系统的两个平台实例。
水体达标与保护方案编制的方法与成都实践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
本书旨在通过系统梳理我国区域性大气环境治理政策体系的建立背景和发展历程,基于经济学视角和实证研究探析区域性大气环境治理政策的理论依据、实施效果、影响因素和自发机制,并在“双碳”目标这一背景下对我国区域性减碳政策体系进行梳理和分析,总结我国治理成就,为区域性大气环境治理政策体系的进一步优化提供理论和实证依据。
污染源普查是一次重要的国情调查,农业污染源普查是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农业资源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农业污染源普查涉及种植业、畜禽养殖业、水产养殖业、秸秆、地膜五大专业的县级统计、入户调查、抽样监测工作,普查数据获取方式多样,需要国家、省、市、县不同参与者的紧密协作。以普查业务需要为出发点,以简化程序、快速便捷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与此同时,农村污染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21世纪以来,从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意识到治理农村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要性,并开始采取措施来应对农业面源污染与农村生活污染。本书立足于当前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浙江省的农村生活污染治理现状,面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生活污染治理机制,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