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以正是明代道教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也是明初净明“中兴”的关键人物。学界对邵以正的研究不多,且多在研究赵宜真、刘渊然之时有所旁及,更鲜有专论邵以正思想者。本书即从人物及道派思想史的角度切入,对邵以正的生平履历、刊行的著述、《正统道藏》纂修及其主要思想进行了全面考证,不仅对元季明初赵宜真、刘渊然、邵以正-系进行净明道统重
道教发展到宋代,其宇宙观、生命观和救度观都发展到了一定阶段。本书以宋代道教炼度为研究对象,对道教炼度的历史渊源、形成与发展,及其在宋代的类型与特点做了梳理,探究其与早期道教及唐宋内丹道的联系,比较其与佛教施食的异同,揭示其蕴含的宇宙观、生命观、救度观以及忏罪意识等,以探讨其对道教发展的影响。本书作者治学态度严谨,所进行
民国时期成都道教处于时代变革大背景中,与政治体制、国家政策、社会思潮、地方政治、民间信仰等多方面存在互动。这种丰富而复杂的互动关系,造就了成都道教独特的生存状况,也部分反映出民国道教的一般处境,即困境与机遇的交织。文章主要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其一是民国成都道教所处历史背景,其二从知识精英、产占用等角度,分析成都道教所处
本书为“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之一。书稿探讨了早期禅宗般若思想的理论渊源,通过细致的文献梳理,讨论了达摩禅“无相虚宗”的般若学内涵、道信禅与《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东山法门的“无得守心”、《坛经》的“摩诃般若波罗蜜法”,考证了《金刚经》与禅宗南北宗之间的复杂关系与传说叙事,分析了据传是惠能所撰《金刚经解义》与早期禅
本书从以下角度阐述了其丰富的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属性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问题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历史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治理制度论。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不断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研究,既有利于理论创新,开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新境界,也有利于更好地指导实践,开创党的宗教工作新局
《元亨释书》,为日本五山禅僧虎关师炼于元亨二年(1322)所撰佛教史籍。本书将《元亨释书》视作在中国史学撰述传统影响下成书的日本佛教史籍,从版本源流、史学体例、文献来源和征引编撰等方面对其进行了多角度研究,以勾勒出《元亨释书》作为日本首部纪传体佛教史籍的个性特征。
本书讲述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诸神与节令的关系,结合民俗学、比较学、文化人类学、方言、建筑等内容,以盘古、女娲、伏羲、神农、黄帝、颛顼六个专题展开,每个专题再分神话传说和文史典故、节令故事、祭祀的庙宇等具体着墨。最可贵的是,本书考察这些神话故事的文化意义时,其出发点是“文化是生活的本身”的个人体验和旨归。
本书客观描述了21世纪之初西方与伊斯兰世界的关系以及西方穆斯林的生存环境等内容。因此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也没有提出个人观点并为之提供严格规范的学术论证,仅仅通过对大量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资料的梳理、归纳和粗浅的概要介绍。当前,包括自然灾害以及地区冲突带来的动荡仍然阻碍着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各国人民都应抱着寻求和解而不
本书由可祥法师主编,主题为“大石志磐纪念专辑”,共收录相关论文三十八篇,其中包括《慈云遵式对天台清规的贡献》(黄夏年)、《志磐〈佛祖统纪〉“五时教”之困顿》(陈善英)、《立足自宗融贯禅教--志磐法师〈佛祖统纪〉特色暨其融贯禅教刍议》(金易明)、《以〈佛祖统纪〉为中心的天台文献所记之吉藏》(董群)、《天台止观〈四念处〉的
本书是一本严谨的历史类学术著作。鬼虽然是一种想象的存在,但鬼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它滋养着人类的想象力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对其进行分历史阶段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该历史阶段的社会和人心,有益于中国史和中国文化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本书中,作者以通俗流畅的文字,严谨的学术态度,介绍了从远古到六朝时期的中国鬼文化,如鬼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