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马克思价值思想的文本研究,围绕着如何最大化地实现人的价值这一问题展开对于马克思价值思想的论述。本书的主要工作包括追溯马克思价值思想的渊源,梳理马克思价值思想的发展历程,概括马克思价值思想的主要内容,总结马克思价值思想的理论地位,分析马克思价值思想的当代价值等。本书系统梳理马克思价值思想从哲学转向经济学,又回到
莱布尼茨的形而上学早期研究(1686-1697)与后期研究(1702-1716)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思想统一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重要要阶段,如果说早期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形成和逐步充实和系统化的阶段的话,后期便是莱布尼茨形而上学体系广泛应用并进一步充实和系统化的阶段。本论文集收入莱布尼茨短篇论文11篇,旨在展现莱布尼茨形而
20世纪中叶以后,笛卡尔式的二元论开始失去青睐,物理主义成了哲学界的主流。物理主义认为,世界中的事物都是由物理质料构成,心理性质是物理实体的性质,而不是非物理实体(心灵或灵魂)的性质。在20世纪50、60年代,还原物理主义(认为心理性质就是物理性质)被广为接受,于是,心理因果作用也就成了物理性质相互之间的作用。到了20
自笛卡尔的沉思以来,追求真理的近现代哲学家们就在一直努力把感觉剔除出理性的本质内涵和运行过程,语言哲学的转向后这种倾向愈加主流,殊不知这样却有割裂知识与实在、心灵与世界的危险,更根本性地引发了许多延绵至今、悬而未决的传统哲学问题。因此,本书以人类视觉感觉的发生过程为研究对象,以概念分析为起点,考察和辩护人类感觉中蕴含的
《价值论与伦理学研究》是以价值论和伦理学前沿问题为研究旨趣的集刊,刊载价值论和伦理学原理以及中西伦理思想史,现代生活的价值或伦理反思方面的文章。本辑围绕传统价值与伦理、西方价值与伦理以及伦理学前沿理论问题展开讨论,既探讨了墨子的和平伦理思想、梁漱溟的政治哲学、陶望龄生死观的“五个面向”等中国传统价值与伦理,又深入思考了
本书分为“辩证法与政治哲学”“辩证法与《资本论》”“辩证法与历史唯物主义”三篇。这三篇大致从哲学史、经典文本和基本原理三个维度的内在结合,对马克思“批判的和革命的”辩证法与古希腊的对话辩证法、黑格尔的思辨辩证法、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实证方法之间的内在关系进行“政治哲学”解读,论证和阐释了马克思辩证法所实现的政治转向及其政治
本书阐述了大多数元伦理学理论都要处理的一系列难题,可以给高年级本科生研习元伦理学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这些难题涉及道德分歧、指称、道德认识论、形而上学和道德心理学。为了应对这些难题,研究者们发展出了诸多元伦理学立场,本书作者马克·范·罗伊恩对这些立场做了深入探讨。对于初窥元伦理学的读者,范·罗伊恩还提出并回答了一些非常基
“给我一个支点和一根足够长的杠杆,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阿基米德的这个力学理念,对于方法的认知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方法不但恰似杠杆,还好比是杠杆的支点,没有支点的杠杆只是一个木棍而已。一百个抽象的概念,不如一个准确而生动的比喻,作者主张给方法增加一个物化和动态的定义:方法就是撬动巨石的杠杆与支点。方法是各种智慧的表现方式
你是否遇到过这些情况:只会使用软件中的默认图表;图表太简单,被嫌弃没有创意;图表表现力差,对报告结论的支持很有限;图表格式不统一,搭配起来一团糟;图表难以与实际工作和老板的需求相结合……也许你需要一套图表私人定制的知识体系。这是一本专为工作服务的图表实战书,从结构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基础篇和实战篇。第1~4章属于基础篇
本书稿就是为基层干部提供抓落实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化解矛盾的方法。其中涉及学习的方法、领导的方法、招商引资的方法、处理信访问题的方法、反腐的方法以及基层工作的各种方法。只有将方法贯穿始终,才能将基层干部从众多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使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有效发挥出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