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洋淀流域干旱识别技术及应对(水科学博士文库)》以华北地区白洋淀流域及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干旱还原理论与技术框架,基于流域水文模型和湿地生态模型,开展了白洋淀流域和湿地□□干旱评价,辨识了干旱演□规律和驱动机理,分析了流域和湿地干旱还原后的特征,提出了干旱综合应对措施,为科学认识干旱驱动机理和影响大小,提高流
本书为一套。本书按照春夏秋冬分为四册,每册以我国传统二十四节气顺序为索引,以成熟采收时间、动植物种属、药效等方式分类,介绍了百余种传统中药的形态、名称来源、药效、采摘方式等相关知识,穿插二十四节气的气候特征及传统习俗,向孩子们普及我国传统文化知识。设置中药小讲堂、中药小郎中等栏目,增加本书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并为所涉及
本书主要介绍大气动力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及有关新进展,是作者在数十年从事相关教学与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总结、编写而成。本书是在2010年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增加了第5.3节有关位势涡度的部分内容以及第12章中尺度大气动力学内容。本书特别注重气象与数学、物理学和流体力学的有机结合,力求深入浅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便于自学
本书是作者在《新闻晨报》“物候日志”专栏连载的“节气香事”系列文章基础上增补修改集结而成,是关于中华传统岁时节序用香文化的归纳与整理,共24篇。每篇以一个节气与其相对应的用香方式作为内容,从物候、地理、人文、香品、典籍记载、熏香缘由等各个角度来记录、整理香文化与中国传统节气的关系,并配有精美图片,言简意赅。
自工业革命以来,全球气候发生了持续的长期变化。导致气候变化的温室气体主要来自于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的影响广泛而深远,不仅关系到各国的经济增长和能源安全,还深刻影响着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面对逐渐升高的平均气温和更加频繁的极端天气,人类活动也在对气候变化做出适应和调整,并为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努力。本书从能源消费的视角系统地介绍
本书在综合评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评价分析了多种卫星遥感降水产品及其性能表现,并对其在干旱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对比。针对我国7个不同地区水分亏缺/盈余量、极端降水指数的月变化规律和大气环流指数之间的相关关系及滞后特征,揭示了不同分区干湿事件的大气环流驱动机制,建立了水分亏缺/盈余量、极端降水指数等与关键环流指数之间的
为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全面反映中国在气候变化监测检测与驱动力等方面的新成果、新进展,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组织60余位专家编写了《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2)》。全书内容分为5章,分别从大气圈、水圈、冰冻圈、生物圈、气候变化驱动因子等方面提供中国、亚洲和全球气候变化状态的**监测事实,可为各级政府制定气候变
本书对2020—2021年发生的暴雨、冰雹、雷暴大风、龙卷、台风、沙尘暴、寒潮大风、高温、暴雪、低能见度等灾害性天气,从观测的角度出发,利用天气雷达产品、风廓线雷达产品、地面观测产品、激光雷达产品、大气成分产品、积雪产品等进行监测分析,旨在发挥综合气象观测产品在灾害性天气中的监测应用效益,以便在应用过程中发现问题,不断
本年鉴为第一部公开出版的东北冷涡年鉴资料,是在“中国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和东北冷涡研究重点实验室联合开放基金”的支持下,由辽宁省气象局组织业务、科研人员,在广泛调研国内外东北冷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制定了东北冷涡标准,建立了东北冷涡气候资料集,并在此基础上对2020年东北冷涡过程开展了机器筛选和人工复查。对2020年
本书针对典型中原城市暴雨内涝问题,以郑州市为例,通过现场考察、实测资料分析、理论探讨、数学模型计算等多种研究手段,系统深入研究了内涝洪源及量级、设计洪水(暴雨)计算、重要基础资料分析和特殊问题处理、降雨产流及河道一维、地面二维、地下管网耦合模拟技术、洪水影响与损失估算、黄河洪水影响风险、洪水风险图件制作等,提出了洪水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