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溥仪的英文老师庄士敦著述了好几本英文著作,都是有关中国的内容,目的是向西方读者正面介绍他在中国三十多年间的所见所闻,其中之一就是《中国佛教》。这本书共有十三章,开篇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三教一体的儒、释、道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和重要性。先把三教比作青铜器铜鼎的三足,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继而从伦理、宗教和哲学
山西“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者的行为在外显层面与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情怀、故土依恋、乡愁情结有关。然而,此种现象背后是否有更深刻的内涵?是否具有内在深度心理学涵义?是否具有共性的跨文化研究意义?“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现象与中国文化中的“乡土依恋”情结又有怎样的联系? 本书以“乡土依恋”为切入点,选取明代移民旧
明清之际西方传教士汉籍丛刊》是国家十二五图书出版规划项目,复旦大学周振鹤教授主编,汇集了国内众多高校学者参与其中。经过十年的努力,已经出版辑六册与第二辑八册,共收录相关文献五十余种。第三辑遴选收录明清时期传教士汉籍文献13种,其中《神鬼正纪》《日晷图法》等多种重要文献为首次整理出版:高一志《神鬼正纪》一书,该书是明清时
本书分为上古编、巴国编、蜀国编、仙众编、山石编、河川编、草木编、禽兽鱼虫编等篇章。
本书利用传世文献、两周金文资料、战国简帛材料,描绘西周、春秋、战国每一时代宗教信仰的基本内容、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分条析理由商到西周、历春秋战国而至“大一统”国家建立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信仰领域的变化,探讨天、帝、祖先对于两周政治文化的影响,考察天、帝、祖先崇拜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深远影响,并指出商、周时期的祖先崇拜对于华夏
《坛经》是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著作,可见其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之高。本书主要以《坛经》前后表面文字矛盾为切入点,从顿与渐、不落阶级与阶级次第、有修与无修、佛性非断非常与可增可断、自性净土与西方净土五个角度研究其中所蕴含的体用不二中道思想。本书最后从总体上探讨了佛教的体用不二思想。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西文化交流新一页、皇宫中的洋教士、明清之际的中国文人与传教士、西方天文化历算传入中国、从《山海舆地全图》到《中国新图》、穷理学:西洋学问之总汇等。
本书围绕佛道审美本体论、佛道审美修养论、佛道审美境界论渐次展开,以审美本体论为基础和出发点,以审美修养论为中心,以审美境界论为归宿,构筑起佛道美学思想的基本框架。
本书根据铃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系统考察了禅在日本文化及日本民族性格形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立体阐释了禅的核心特质。是读者理解日本文化、了解禅学不可绕开的重要著作。
《仙佛奇踪》,又名《月旦堂仙佛奇踪》,此书于万历三十年(1602)写成,共八卷。明代洪自诚撰。因其多为里巷传说、世俗之谈,故《四库全书总目》视之为荒怪之谈,而附于小说家类之中。内有一百多幅人物版画,颇为精美,有明代徽派版画风格,对于研究和探讨古代哲学和养生有比较重要的史料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