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于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特殊性质和基本特征,着力探索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的形成和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因此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论域不仅指向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而且也指向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一方面,作者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来?
本书是利奥塔历时九年(1974—1983)完成的他自认为极具复杂性和哲学性的文本。在这个时期,利奥塔同时写作了《后现代状况》和《正义游戏》,本书延续和发展了这两个早一点的文本中对语言游戏的讨论,产生了一个更具包容性的短语哲学,并且比它们更为深入地思考了当代知识、伦理、艺术和政治的问题。 本书涉猎广泛,
从全球问题的现实出发,考察从阶级中心论、国家中心论、西方中心论等旧的政治思维方式向合作、对话、协商、共赢的政治思维方式的变迁逻辑,在此基础上阐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与实施方略。首先从资本逻辑的视角考察全球化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以揭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背景,然后考察全球化的积极与消极意义:就前者来说
本书内容是塞拉斯1977年度的卡卢斯讲座纯粹过程形而上学奠基,以及罗德里克·弗斯、丹尼尔·丹尼特、罗伯特·J.弗格林对这期讲座作出的答复或评论。原文载于期刊《一元论者》第64卷第1期(1981年1月)。这期讲座共三讲。讲题为阿基米德的杠杆,它从弗斯的观点出发批判了所予神话
历史决定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内容,马克思的《资本论》及其手稿则蕴含了极为丰富而具体的历史决定论思想。以《资本论》及其手稿为语境,结合经济学、政治学、历史学和社会学等具体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本书阐释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以及由此决定的五种社会形态演进规律及其方法论意蕴;阐释了内在于商
本书把唯物主义历史观置放到西方近代历史哲学、现代历史哲学与后现代历史哲学这样一个广阔的理论背景中,重新审视、重新阐释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性质、内容和功能,明确提出:唯物主义历史观就是马克思的历史哲学,是说明人类历史的唯物主义哲学;马克思创立唯物主义历史观之初,重在探讨历史本身的运动规律这一历史本体论的问题,而对如何认识历史
本书稿以马克思历史观的基本观点为研究对象,以当代实践、科学和哲学本身的发展为基础,对自然历史过程论、历史决定论和意识反映论等已经成为常识的基本观点进行新的阐述;对实践是人的生存本体、社会生活的本质以及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等过去被忽视、遗忘的基本观点进行深入探讨;对社会的自然与自然的社会、从后思索、时间是人的发展的空间等一些
本书以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中效率与公平的关系为研究对象,以效率与公平不同关系模式及其运行的制度背景为观察视域,运用社会或政治哲学的研究方法,提出价值体系及其价值分配体系,明确了研究效率与公平的基本问题:价值主体(谁生产和谁分配),价值对象(分配内容),价值分配(分配方式和分配途径)。在此基础上形成全书的篇章结构,章在分
本书是对尼采解释学思想的阐述,从文本解释的角度来理解尼采解释学。这一解释学的独特之处在于将解释对象视为“症候”,即处于斗争关系中的力同时作为伪装、欺骗、自我掩蔽的表现,基于解释学视角,这意味着尼采将解释对象视为具有双重意义结构的现象,其真正的意义被掩蔽于表层意义之下。相应地,在尼采那里,解释成为通过揭露、破除表层伪装探
本书主要围绕古典实用主义奠基者皮尔士和詹姆斯的信念观展开研究。运用文献分析和比较研究的方法,论证得出二者信念观都由信念的界域、确立信念的规范力、信念为点探究至真、信念于内外力相交处确定是其所是此四部分构成。其中,前两部分是詹姆斯对皮尔士信念观的突破,也是二者信念观差异之处。后两部分是詹姆斯对皮尔士信念观的承袭,也是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