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围绕着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歇,在今天表现更甚。随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西方试图通过去世界观、去唯物论、去意识形态,堂而皇之地把马克思哲学收入西方自由个人主义“实践哲学”“价值哲学”的麾下。因此,站在当代中国与世界发展的历史高度,阐明马克思哲学变革的伟大成就及其时代意义,捍卫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产主义世
本书全面分析了推理、理性和理由这三个元哲学概念的内部关联,指出它们都有真值性和实践两重内涵。格赖斯力图说明从哲学上跨越“真值性/实践”的鸿沟是可能的,进而得出一些重要的哲学结论。本书是格赖斯推理思想、逻辑观、元伦理学思想和哲学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它对于格赖斯哲学与语言学思想的整体把握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BR》Aspec
诠释学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成为西方哲学的一门显学,汉语学界的译介和研究已有40年之久,近年来呈现出中西诠释传统的比较、会通与创新的局面。诠释学发展至今,众多的方案和主张形成彼此融合互补的趋势,但也不乏诠释理念上的抵牾冲突,诠释学的发展还面临着新的问题与困境,故而本书“走在理解的途中”,以“理解”和“方法”的关系为主
本书针对城市大型活动中人群常规流动和应急疏散流动安全管控问题,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阐述人群运动动力学建模与控制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交通流模型中经典Aw-Rascle模型,构建“T”形汇流通道Aw-Rascle疏散模型;论述恐慌心理和行为研究成果;基于Lyapunov稳定性判据,分析宏观人群稳定性,设计反馈控制器;从计算
本书在传统科学观下,构建了科学政治学的研究范式与纲领,梳理了科学政治学的基本内容。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科学政治学的理论困境与实践疑难,探索走出困境、消解疑难的路径,从而完成范式与纲领的自我验证。通过中国科学政治学实践的历史与社会分析,特别是对我国新型举国科技体制建设的相关诠释,本书呈现了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巩固和扩张了
纵览马克思一生的重要文本,从其博士论文直到《资本论》,很少有概念像“对象化”这样,用法、含义、性质几经变化,却贯穿马克思哲学探索与经济学批判的全部历程。就概念来源而言,马克思的“对象化”直接来自青年黑格尔派的费尔巴哈,又与康德的“对象”概念、黑格尔的“对象性”概念紧密相关,是一个德国哲学语境独有的概念,体现了马克思自德
青年是马克思形成和发展其哲学思想的关键时期,这其中蕴含着诸多待解之谜。本书立足青年马克思的重要文本,着重考察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出场语境及其内在逻辑,分析马克思对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的内在批判,探究青年马克思视角的转换与主题的深化,主要从“思想起源”“法哲学批判”“政治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思辨哲学批判”“现代性批判”
本书讲述:过度的自我,正在日益蔓延和凸显出来。这些过分自我的方方面面是怎样的存不存在一种自我生物学,甚至自我遗传学?怎样的性格特点更易滋长这种无节制的自恋?假若对抗、竞争精神或者标新立异的愿望能够成为过度自我的形成动因,那么这些过于强烈的自我情绪如果被推向极致,就会在人际关系方面造成误解甚至伤痛。因此,我们急需搞清个中
影印版图书。《形而上学》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创作的哲学著作,创作于公元前4世纪。《形而上学》全书共14卷,142章。全书的第1、2卷回顾了哲学家对世界本源的看法,指出探究事物存在和发展原因的重要性。第3、4、6卷主要讨论哲学研究的方向以及科学分类的原则,提出了关于哲学研究的问题。第5卷对30个哲学术语分别列出了定义
本书以高中《哲学与文化》教学要点为基础,从一体化视野出发,分六个专题即哲学与哲学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物质观、马克思主义实践观、马克思主义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梳理大学教学进阶方向,提炼大学专题教学要点,阐述大学进阶教学内容,并就相关问题进行拓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