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关于佛学的通俗哲学读物,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解佛学的众多概念、智慧,帮助读者在日常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解答许多年轻人面临人生问题的困惑和思维迷雾。同时,本书旨在破除对佛学等哲学概念的种种误解与排斥,绕开表面的仪式与符号,结合当下语境以及现代人的普遍困境来了解佛学的精神关切与内在逻辑。本书对佛学的讲解限于哲学概念层
《中国佛教文化史》,南开大学教授孙昌武著。这是一部全面、细致地描述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历史、阐发中国佛教文化伟大成就、总结中国佛教文化发展规律的著作,也是迄今为止有关这一题目论述最为全面、说明最为翔实、资料最为丰富的著作。 全书180万字,分三编。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史被划分为四个时期: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至东晋后期
谶纬之学在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而独特的意义。近年来的谶纬研究更多地是从政治文化史、经学史、文学史等角度切入,探讨谶纬与汉魏六朝乃至隋唐的政治、经学、文学的互动关系,对谶纬本身的基础性研究关照不足。从研究时段上看,往往是立足于某一时代,作静态考察,缺乏对谶纬从兴起到衰亡长时段的通贯性研究。从文献的使用上看
本书在内容上接续前著《铃木大拙说禅》,以日本人的自然观为切入点,深入阐述自然与禅,自然与日本人及禅的相遇,由此产生出意味深长的文化景观。书中介绍了铃木大拙的禅学观及其历史演变,对希望理解日本文化和艺术的背景下禅的概念的人是有价值的。将对禅的热爱和日本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那些方面——俳句、茶道、花道——融为一炉,日本这些具有
本书是一本关于民间信仰方面的研究专著。民间信仰是流传于中国民间的一种信仰心理、信仰行为。民间信仰虽有悖于正统文化,但对于文学艺术却有着促进作用。本书主要探讨民间信仰对于先秦两汉这一时期的文化影响。全书共6章,约30万字。第一章开宗明义,概述先秦两汉时期的民间信仰;第二章主要分析民间信仰对先秦两汉文人的影响;第三章概述民
《华夏图腾》是一本全面研究中国原始社会文化起源中有关图腾的书,牵涉到有关“生命的来源”“方位的构建”和“时间的确立”三部分。生命的起源主要根据当下的考古与史料发现,推测原始时期的人们对于自己生命由来的追问,涉及祖先崇拜,有鱼、蛙图腾等。第一次将华夏的由来确认为是鲜花图腾,即“华夏”一词是由鲜花崇拜而得名,这是作者的一大
本书稿是四川大学佛教与社会研究所与峨眉山佛学院联合策划的系列学术研究丛书《佛教与民俗》第五辑,是近年来关于佛教与民俗研究的部分成果。该辑分为生命礼仪专题、信仰民俗、仪式民俗、团契民俗、岁时民俗、游艺民俗及外三篇等七部分内容,解析佛教如何演变、契合中国民间知识与风俗习惯等。佛教与民俗是一个研究前景很广的课题,对“中国佛教
本书是一部对中国本土科幻想象传统进行有趣解读的学术普及读物。以中国古代传统标志性符号龙为切入点,从龙在不同时期,以不同形象出现所代表的神话学、人类学含义谈起,展示华夏神龙的面貌和社会功能。作者认为,此种神话幻想之社会功能,相当于原生态的虚拟现实,故在书中以文化基因视角,区分时段研究龙的起源,强调玉龙一体理论,即玉文化催
神话,一般理解为一种人类早期幻想的、虚构的文学故事。本书将引领读者走出文学本位的神话观,走出单一学科视角,走向文史哲与艺术、宗教、政治、教育不分家的文化整合观,将神话视为文化文本的原初编码,将神话观念比作某种发挥深度决定作用的文化基因。文化创意产业是当今新时代国家大力发展的新兴产业,本书从文化基因理论创建的新视角,发挥
乐道院,最早是西方传教士传教、办学的场所,庚子后规模扩大,一度成为当地的教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后又被日本人强征为关押侨民的集中营。可以说一座乐道院,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抗争史,折射了在苦难中挣扎生活、互助友爱、向往和平的人性光辉,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殊文化符号。乐道院医院部分经历继承、发展、变迁,最终成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