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2017年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分析基础术语运用解析研究”的成果,旨在系统梳理、归纳和提炼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分析术语。通过对宫调、旋律、曲体、节拍、音色、润腔等音乐形态的分析,结合经典音乐作品实例,本书试图构建一套完整、客观且具实操性的术语体系。
本书中探讨了音乐人类学的历史化转向,强调历史音乐人类学在音乐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历史田野”的概念,结合中国音乐研究的实践经验,展示了历史音乐人类学的“中国经验”。
《乐府传声》刊刻于清代乾隆十三年(1748),作者徐大椿在继承前代曲论研究基础上,观察清代前期演唱实践,对声腔演唱进行系统研究后写作而成。《乐府传声》在清代时便被视为曲学重要著作,也可视为我国第一部较系统论述声腔演唱之声学专著,它标志着中国乐论中声学研究已有独立的理论著述。本书采文献考证方法,依据中国古代音乐文献、各朝
河曲民歌(俗称山曲)是流传于山西省河曲县及周边地区的传统音乐形式,于2006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兼具学术研究、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等多重价值。其内容以表现农耕劳作、爱情婚姻为主体,语言质朴、情感真挚,曲调高亢悠扬,生动展现了晋西北黄土高原的地域文化特质。本研究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将河曲民歌置于晋陕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音程与旋律轮廓;传统与人工调式;和声的横向处理;简约的和声进行;微观节奏与时值比例;演奏媒介的考量等。
本书共七章,主要阐述了学校音乐教育的概念、目标及理论基础,梳理国内外音乐教育历史及改革,阐明学校音乐教学的程序和教学设计的写作方法。作者不仅关注音乐教育的基础理论,还着重探讨实际教学中的方法和策略,在理解学校音乐教学评价的理念与意义的基础上,归纳音乐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方法和依据,力求为读者提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全面指导
西方音乐艺术发展到今天,呈现出无数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以及他们所创作的伟大音乐作品。如何才能真实地体验和感知这些伟大的音乐艺术作品,才是真正欣赏西方音乐艺术之美要解决的重要问题。那么我们说,用音乐的方式来解释音乐,就是欣赏音乐最好的方式。本教材基于这一理念,在教授学生基本感知技巧的前提下,围绕着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
这是一部聚焦于华蓥高腔音乐文化发展研究、理论与实践性极强的著作,共六章。本书以华蓥高腔山歌为代表,详尽介绍了华蓥高腔山歌独有的特点及其发展历史。第一章综述了高腔山歌的释义和研究现状,并介绍了本书的研究背景与研究内容;第二章概括性地讲述了华蓥高腔历史变迁和高腔山歌地域分布;第三章从地理条件、人文环境、农耕稻作文化、宗教和
本书是“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音乐欣赏》配套教学用书,由天津音乐学院资深教授、我国著名的笛箫演奏家、音乐学家王建欣博士主编。全书分为“中国音乐赏析”“西方音乐赏析”上、下两篇。上篇分两章简要介绍中国音乐的历史和民歌、曲艺、戏曲、器乐的欣赏方法,重视对中国音乐艺术体裁介绍与名作的赏析,着力提升学生对本土音乐的认识
本书首先介绍了声乐演唱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声乐演唱的发展历程,接着重点讨论了声乐演唱中“道”的层面,从声乐的本质、声乐与人的关系、声乐演唱中的心灵修养等角度出发,深入剖析了声乐演唱的精髓和内涵,然后详细讲述了声乐演唱中“技”的层面,包括声乐演唱的基本技巧、训练方法和实践应用,最后深入研究了声乐演唱中“艺”的层面,通过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