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正在全国如火如荼进行,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特殊性,决定了生态文明建设更为艰难。本书选择云南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深入调研,运用因子分析等方法,设计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通过指标的优化,建立动态模糊评价模型,研究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复杂性、系统性和非线形性,运用人
环境美学作为美学的分支学科,是当下国内外的美学界所重视的显学之一。相对于美学,环境美学可以称为应用性学科,但相对于与环境相关的各学科如园林/建筑/城市规划/公共艺术等学科,环境美学是理论学科,其基本问题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我国,环境美学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有很大的深入的空间。 本成果力求从学理上对环境美学
中国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大,垃圾处理以厌氧填埋为主。尽管正在努力减少生活垃圾的填埋量,但填埋仍然是中国目前主要的末端处置方法,且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垃圾填埋量仍将急剧增加,特别是在中西部一些欠缺垃圾处理设施的地区,填埋依然是中小型城市生活垃圾末端处置的首要选择。中国的生活垃圾总体呈现含水率高、易降解有机物组分含
AP-42相关文献资料为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1995年1月发布的第五版,在VOCs定义与表征、监测方法、排放量估算方法以及污染控制标准体系方面的研究较为全面和深入,是VOCs管理研究的首要借鉴对象。为贯彻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生态环境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组织翻译了《工艺过程溶剂蒸发挥发性有
本书从理论政策和典型案例两个方面阐述了我国西部少数民族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的问题,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为例系统的介绍了生态保护修复基础与挑战、生态保护修复设计思路、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部署与设计、效益分析、保护措施与制度安排等内容。
环境总暴露是指空气、饮用水、土壤和膳食等介质中的某污染物经人体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多途径暴露的总量。暴露贡献比是指环境中某污染物通过空气、饮用水、土壤和膳食等介质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的暴露量占环境总暴露量的比例,可分为暴露介质贡献比和暴露途径贡献比,是制定环境健康基准的重要参数。根据《国家环境保护十三
为了解我国居民污染物环境总暴露特征,获得居民环境总暴露基础数据,为制定环境健康基准、明确污染物优先防控次序提供科学依据,生态环境部(原环境保护部)将开展人群污染物环境总暴露调查纳入《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环境与健康工作规划》(环科技[2017]30号)重点任务,委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于十三五期间选择典型地区针对金属组织开展
《北京环境保护丛书》回顾、整理和记录了北京市环境保护事业40多年的发展历程,从不同侧面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北京市环境规划和管理、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环境监测和科研的发展历程、重大举措和所取得的成就,以及环境质量变化、奥运环境保护等工作。
美国废弃矿山场地调查与修复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报告2016》突出以动态的视角,反映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与其他关于生态文明水平的静态评价有不同侧重。 课题组将继续改进、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三套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发展评价,从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能源的消耗以及由此产生的污染物排放与地区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