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呈现在世人眼前的“图”与“像”为切入点,对西王母这一重要神祇的文化内涵、形象变迁进行了系统性的分析。在出土陶塑、甲骨文字中追溯西王母的信仰原型,通过画像石、铜镜、摇钱树上的造型与构图解读西王母的神话演变,在古代壁画、文人绘画与通俗版画的形象比较中梳理道教仙话体系内西王母形象的变迁,又于当代中国各地庙宇的西王母神像
本书是“中华创世神话研究工程系列丛书”之一,丛书子系列“中华创世神话图像编”系列的一种。大禹神话是最重要的中华创世神话之一。大禹治水不仅解救了受困于洪水的万千民众,更在治水的过程中团结了各氏族、部落,为九州的统一、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由此,中国社会的经济、政治、组织制度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本编注重史料的珍稀性,从《海上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丛书》中遴选出菁华,拟出版百册单行本。本编所选之文献,其编纂的年代下限至一九四九年。本编排序无严格定式,所选之文献篇幅以二百余页为宜,以便读者阅读使用。本编所选文献,每种前皆注明版本、著者。本册为(崇宁藏)佛国记。
本书对中华创世神话中重要代表性人物黄帝的产生、特征、身份、职能、事迹、经历等一系列文化现象,解构出相对完整的数据,通过母题编码与实例检索的形式加以呈现,旨在帮助神话研究者或欣赏者对中国各民族神话中的黄帝文化现象能有宏观的了解,并进行多角度的审视,借此发现其中的文化共性及文化创作规律,积极推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
本书试图通过帝舜图像谱系研究理清创世神话中帝舜的家庭关系、社会关系、臣属关系等复杂的关系网络,突出帝舜孝感动天、以德治国、平定天下的主要神话情节。本书的主旨在于观照图像叙事与语言叙事、仪式叙事的关联性和差异性,力争全面而多元地展现帝舜创世神话图像谱系。研究帝舜图像谱系,可以提高帝舜图像的认同度和识别度,加快中国神话资源
本书是基督教神秘体验论传统中最有影响力的作者之一吕斯布鲁克(1293—1381)的重要著作。作者基于本人的神秘体验,以灵性的、隐喻式的,而非理论思考的方式,生动地描述了其神秘的灵修之路,描述了神人之爱的神秘体验历程,也就是灵魂如何在敬虔的朝圣途中遇见上主,并最终在沉思中栖息于上主中,甚至通过神而成为神。“婚恋”是指人性
本书的内容是1848年12月到1849年3月费尔巴哈在海德堡做的演讲,在这些演讲里,费尔巴哈继续发挥其在《宗教的本质》一书中的思想,认为是人创造了上帝,而非上帝创造了人,上帝不过是人的不同需要的体现,神学则是人最内在情感和观念的展现。在费尔巴哈看来,所有的神学都是人类学,并且,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上帝终将消失,因此哲学
《宗教的本质》是为了回应对《基督教的本质》的批判,在本书中,费尔巴哈除了继续强调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观点,还提出宗教是自然界异化的结果的观点。在本书中,费尔巴哈分别论述了宗教的基础、自然宗教、自然宗教向精神宗教的过渡以及一般宗教的本质,明确提出神学就是人本学和自然学的论点。
本书分三个部分:导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在导论部分,费尔巴哈主要概论了人的本质和宗教的本质,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他思考的对象,并将宗教归结为对无限的认识;在第一部分,费尔巴哈论述宗教的人本学本质,他认为宗教是“真正的或人类学的本质”,上帝作为“理解的存在”、“道德的存在或法律”、作为“爱”等方面,都是为了适应人类的本性的
本书以摩尼教的地方化为指南性问题,立足历代史籍、文集和地方志材料尤其是新出霞浦文书,勾勒摩尼教进入中国后的发展轨迹与衍变历程,以批评意识考查学界主流针对霞浦文书的定性说法,复原东南沿海的明教会与明教门,特别以“吃菜事魔”、摩尼教名相在其波斯故乡的原貌与闽地的变种这两个典型事例上分析地方化的特征。为了进一步深入考察摩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