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多个作者的论文合集,本书多角度地探索气候变化的直接影响及其间接地干预地貌和地缘政治所引起的变化,并从认识论上回应地球的变化问题。本书认为,气候变化包含体制的变化,在广义和批判的意义上,气候变化影响到生物数量和能量,影响到微生物的更新,影响到地质学的微秒时间,涉及生物灭绝的问题。这些都召唤新的表现方法和传播模式,需要
本书针对太行山区层状云降水云系,以有设计的飞机探测为主要手段,综合利用卫星、雷达、Parsivel降水粒子谱仪等多源观测资料,结合数值模拟方法,给出了太行山区层状云宏微观物理量的统计特征,深入研究了典型层状云降水云系的微物理特征和降水机制以及不同发展阶段的结构特征,对太行山层状云降水云系空中、地面雨滴谱特征进行了分析。
《大气科学本科创新人才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基于云南大学与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联合创办大气科学菁英班的科教融合育人实践编撰而成。《大气科学本科创新人才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大气科学菁英班的办学理念、联培方案构建和人才培养实施环节为主线,共分6章,依次为科教融合培育气象创新人才价值理念、云大-中科院联培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随着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建设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气象事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气象本科人才培养问题亟待研究。本书共七章,从我国气象人才培养的历程入手,运用文献法、调查法、个案法、比较法等研究方法,详细分析气象本科人才培养的环境及需求、国内外新形势下气象事业未来发展的需要,并借助国内外高校
本书共分5章,分别从大气圈(气温、降水、极端气候事件指数、天气现象)、冰冻圈(冰川、积雪、冻土)、陆面生态(地表温度、湖泊、植被、生态气候)和气象灾害及其影响方面揭示了20世纪中叶以来西藏自治区气候变化的科学事实,可为政府有效制定气候变化政策、提升气候变化业务能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提供科学依据。
本书针对青海省较为频发的干旱、雪灾、山洪三种重大气象灾害,结合多源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和智能网格预报技术,分别描述了格点化监测、评估和预警的技术方法及验证结果。干旱方面,对青海省进行了地理分区,发展了高寒草地和东部农业区可见光一近红外遥感干旱监测技术,制定了旱情分析评价方法,通过基于多源数据的青海省农田与草地作物需水量估算
《城市暴雨洪涝监测技术》主要介绍城市洪涝立体监测技术及应用。全书共分6章,第1章介绍了各项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与发展现状;第2章介绍了GNSS水汽含量监测技术;第3章介绍了基于PERSIANN和GPM卫星降雨估算及其对台风的监测结果;第4章结合滁州双偏振雷达降雨观测结果,介绍了双偏振多普勒雷达降雨估算技术;第5章结合布
本书从气温、降水、云雾、风等气象要素入手,介绍了黄山独有的山地气候特征,以及云海、日出、晚霞、彩虹、宝光、冰雪、黄山气象站等自然和人文气象景观,最后从负氧离子、夏季避暑、偏长的春秋季、茂密的植被和丰富的水资源等方面,介绍了黄山得天独厚、利于康养的优越气候环境。
本书是一本自然观察笔记,作者用明白晓畅、简约凝练的语言记录了每一个节气到来时大自然及人们生活的变化,引领快节奏生活中的读者感受节气的美丽和迷人,体悟顺应天时的慢生活的妙处,行文饱含对自然、对土地的深情,整本书读来亲切生动、清新雅致。本书是一本节气之书、美学之书,更是一本讲述中国传统智慧的文化之书。
沙尘天气年鉴201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