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蜚声国际、执宗教史研究牛耳的米尔恰·伊利亚德的经典名著。在本书中,伊利亚德认为“宗教”并不一定是关于上帝、神鬼的信仰,而是关于神圣的经验,故而他的描述更加具有广泛性,是和人类的存在、意义、真理相联系的。他认为对于神话、象征及其他宗教结构的意义所进行的破译,可以极大地丰富我们的意识世界,这对我们当下这
作为中国宗教史、敦煌文献研究的专家,作者在本书中对丝绸之路沿线及敦煌写本中有关佛教仪典的文本做了与以往不同取径的研究。对佛教仪礼的历史传承轨迹,用不同学科的理论、方法进行了跨学科、跨文化的探讨。作者具体考察了敦煌文献中用于疗治病人的写本患文,通过对患文的文式、文体、措辞和实施场所以及参与者等文献资料的详细分析,梳理出本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海南岛和东南亚华人水尾圣娘信仰研究,水尾圣娘信仰资料汇编。1.水尾圣娘信仰研究。水尾圣娘信仰是海南岛和东南亚地区华人颇具特点的地域性(方言群)民间信仰,在海南及东南亚华人社会产生了比较重要的影响。根据我们的调研及收集到的相关资料来看,海南岛的两座水尾圣娘祖庙,只是因为称呼的巧合而相同,但其信仰实质差别
本书主要是对法国国家图书馆藏伯希和二二五八号写本进行释录、校勘,全卷共保存一千五百多行,是目前所见敦煌草书写本中行数最多的卷子。原卷内容总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行至第七十八行,对唐代普光撰写的《大乘百法明门论疏》卷第一内容进行再注解;第二部分是第七十八行第一千五百三十三行,是对唐代圆测撰写的《解深密经疏》部分内容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5811、1213号写本进行释校。这两个写本都是唐代写本,都是首尾残缺,难以确定卷题。根据写本内容,可推测出与窥基《法华玄赞》相关。尤其是BD5811号与《法华玄赞》的撰写格式很相近,是对《法华玄赞》的抄写与再解释。两件写本都不见于传世典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本次校释以原卷校正后的文字为准
本书主要是对敦煌草书写卷《法华玄赞》卷二及卷五进行释录、校勘。卷二解释《法华经·序品》的后半部分,卷五解释《法华经·譬喻品》的前半部分。卷二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上博12为底本,参校以国图14564,及《大正藏》录文;卷五以故宫博物院藏新137368为底本,参校以《大正藏》。其中,故宫博物院藏新138065是第
本书以“人文宗教”概括中国的宗教观,诠释儒释道三教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共同基盘。人文立本,感应为体,是人文宗教的基本特征,有别于西方宗教学对“宗教”的界定。人文宗教并不排斥对神的信仰和崇拜,但首先重视个人修身与社会责任。文与神的关系,即礼教与宗教的并存,远比人神关系重要。本书是作者在北京大学十余年讲授“中国宗教史”的心得体
本书主要是对中国国家图书馆藏BD14710写本进行释录、校勘,首尾全,存1008行(不含空行),前有藏家题跋。本件敦煌遗书为卷轴装,现存国家图书馆,长1755.8厘米,唐代写本。薄皮纸所抄。尾全,有尾题,通卷章草。敦煌遗书中章草写本为数不多,本件卷帙巨大,且可以作为唐代章草的代表性作品,具有很大的学术价值。本书录文以原
公元2世纪,在希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影响下,地中海沿岸萌发了诸多二元论的思潮。《马克安哲学研究》一书选取了其中一位极具代表性的人物——马克安(Marcion,约110-160年),他的二元论围绕着物质—精神与善—恶的二元对立展开,从中几乎可以找到当时小亚细亚地区所有二元
本书是一部研究世界上各种宗教和神秘文化中涉及的幽冥之旅的论著。所谓“幽冥之旅”,在本书中是指相信灵魂存在的各种宗教和神学传统,如萨满教、印度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甚至传统巫术等,这些传统所描述的天堂、地狱、意识改变状态、脱体经验、濒体验等感官世界和精神世界对不同于现世的想象和经验。在作者看来,这是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