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抗战时期云南地区开展的少数民族民俗调查活动为背景,通过梳理1937—1945年间社会学者、经济学者、民俗学者等进入云南,他们在感受云南特殊的民族文化的同时,对云南的经济、社会、习俗以及口头传统等展开深入的调查。他们因有不同学术背景,因而在调查中所使用的理论和研究对象也各有差别,从而形成了多个学科相互渗透下的少数民
在中国乡村经济变迁的背景下,解读中国女性足不出户的家庭劳动及缠足问题。劳拉·宝森(LaurelBossen)和葛希芝(HillGates)通过与1800多名老年妇女的访谈,考察缠足与女性劳动之间的关系,以及缠足消亡的原因,进而延伸至更宏观的中国经济转型问题。
在传统文化热的今天,传统礼仪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本书作者长期从事礼仪教学工作,既讲授现代礼仪,也讲授传统礼仪,对二者的关系多有体悟与思考,特别是兼任中国礼宾礼仪文化专业委员会传统礼仪研究部负责人以来,更觉传统礼仪现代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因此,本书立足于打通传统礼仪与现代礼仪的壁垒,从传统礼仪的基本问题入手,力图厘清传统
本书为关于中国古礼的论文史稿,探讨了部分早期古礼的课题,包括周代礼制中的“宾道”观念,祭宾飨异同考、商周丧祭礼制中人神关系新考以及对肆献裸礼、周代授受礼等礼制中微观问题的探讨,作者在详实的史料文献基础上解读古代礼制,或具体考察礼制、,或以礼为切入点探讨先秦至汉代时期的孝亲观念、名分问题、神灵形象溯源等传统文化内容,由此
本书以小主人公的口吻介绍中国的各项礼仪,并且结合现代生活,介绍礼仪的传承与发展。中国历来是礼仪之邦,早在古代,礼仪便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见面有见面之礼,入座有入座之礼,吃饭有礼仪,奉茶也有礼仪。礼仪还贯穿在中国人的成长之中,体现在满月礼、成年礼、婚礼、寿礼等仪式上。
本书共6章,内容包括:概述;礼乐文化的现代传承;当代音乐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调查;音乐产业发展趋势;礼乐文化与当代音乐文化产业发展;民间音乐与文化产业的主要运营模式。
《秦礼仪研究》通过对秦人婚礼、宾礼、丧礼、祭礼四种礼制活动的考察,探讨秦国和秦朝诸多礼俗的主要仪节和演变历程,重新审视秦国和秦朝的礼乐文明,以修正战国以来人们对秦“虎狼之国”“无礼义之心”的误解,复原秦人民风古朴、谨守法礼秩序的礼义形象。通过研究,作者认为,秦周文化恐非同源,但秦人在立国前后即接受周文化并全面学习周礼,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礼仪德育进行系统研究。在界定和阐释礼仪、礼仪素质、礼仪德育等概念的基础上,从实践角度分析反思我国礼仪德育现状,考察东西方礼仪德育的渊源与流变,以期对我国新时代礼仪德育寻根探源、发现经验并吸收借鉴;从理论角度论证礼仪德育的基本功能及合理定位,剖析礼仪德育的作用特点、实现机制及运行规律,探讨礼
本教材共分为社交礼仪和形体训练两部分内容,其中,社交礼仪包括社交礼仪概述、仪表美、美容化妆、日常交往礼仪、实务礼仪、酒店服务礼仪、旅行社礼仪共七章内容;形体训练包括形体训练概述、形体基础素质训练、舞蹈动作基础训练、形体健美训练、体育舞蹈训练共五章内容。在内容结构上,融入高等职业教育公共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教学理念,采用新
礼学是中国传统学问中重要的内容,范围广、底蕴深,同时又潜埋着探究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无法避让的"硬核"问题。本书收入了作者多年潜心研究的成果,对于中国古代礼学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解与剖析,在对前人研究有所承继的基础上对于诸多方面有较多的推进。本书所收十六篇文章中,前十篇系专题研究;后六篇则围绕礼仪的古今传承,礼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