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国家权益问题研究”丛书中的一本,是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也是湖北省学术著作出版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本书作者是武汉大学法学院杨泽伟教授。本书也是杨泽伟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研究专项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与国际规则体系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之一。本书从国际法角度对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行
黄志雄,湖南资兴人。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网络治理研究院院长、国际法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参与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研究”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博弈的中国主张和话语权研究”首席专家。入选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2017年);兼任外交部网络外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监察委员会特约监察员、中国大百
本书在基础理论与律师制度部分,阐述了律师学的研究对象、律师学的学科地位、律师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以及研究律师学的一般方法等;考察了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包括西方国家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旧中国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以及新中国律师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分析了律师的性质与任务、律师的权利与义务、律师的执业原则、律师的素质和基本执业
本书主要内容是智慧检务建设、大数据监督等方面的课题研究,在持续关注检察机关信息化、智能化最新发展趋势的情况下,不断加大检察工作现代化的检察理论及应用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批新时期检察理论调研成果。更是对数字检察提升法律监督质效的深度思考。通过探讨数字检察战略实施条件下,通过案管工作智能化建设,助推案管工作在强化案件科学管理
本书以新手刑辩律师为对象,从“职业觉知”“办案实战”“提升进阶”等三个方面入手,详细为新手律师介绍了刑辩律师必备的思维方式、沟通之道、实现有效辩护的方法、刑事案件办案操作指引、刑事案件必知十条等,通过详细的阐述和对自己所办案件的归纳和总结,全面分析了新手刑辩律师在执业过程中和技能提升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应对方
本书从中国审判倡导“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的理念出发,结合当前强调裁判文书释法说理的政策要求与实践现状,提出“理由论证”的中国审判“前置命题”,为探讨“中国审判为什么要说理”“中国审判如何说理”等命题提供来自法理学与法社会学的智识资源。本书在研究方法上采取了跨学科交叉研究的思维,不拘泥于各学科的研究范式或理
本书针对美国法人犯罪与中国单位犯罪问题,从立法演变、理论学说、成立条件和刑事责任四个层面,共分为四章,分别进行具体和深入的比较研究。研究的体例为先介绍美国法人犯罪的某个侧面,再介绍我国单位犯罪的相关情况,后对美国法人犯罪和我国单位犯罪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两者的异同,并对两者各自的特点进行因果分析和价值分析。对美国法人犯罪
本书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秩序统一提出,从民事犯规制向行政犯治理转移,既是刑事治理现代性的内在特征,更是中国式刑事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使命。而“前置法定性与刑事法定量相统一”“刑事立法扩张和刑事司法限缩相统一”“行民先理为原则与刑事先理为特殊相统一”的秉持,既是对中国特色宪法价值秩序下的刑法与行民等前置部门法规范关系的坚
本书从《刑法》分则规定中提炼岀“指示规定”的概念,将其与注意规定、法律拟制进行区分,以作为刑法教义学的分析工具。从存在论角度阐述了指示规定的存在前提、发展原因以及指示规定的功能与必要性。从解释论角度深入阐述了指示规定的理论基础以及指示规定与注意规定、法律拟制的区分方法;从指示规定确立的处断规则岀发,从类型和单个维度完整
本书基于多年对建设工程纠纷案件的办理经验,组织专业律师对近几年最高人民法院以及部分高级人民法院(京、沪、苏、浙、鲁、粤)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纠纷的裁判文书进行研究,并将最终研究成果整理,力争通过对较大范围的、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的研究、对权威性裁判文书说理部分的归纳、对建设工程常见纠纷和裁判观点作出解读,梳理出建设工程施工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