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讲述:北京佛教历史近两千年,梵刹林立,高僧辈出,著作浩瀚,文物繁盛。从前燕定都为始,北京大部分时间都是作为北方政权乃至全国的都城,其间除了明世宗一度限制佛教外,其他帝王基本上都信仰佛教。都城集中了很多社会资源,对于佛教的发展十分有利。“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不仅体现了佛教寺院在时间上的悠久,更体现了其对于城
禅宗诗学著述研究
本书以历史学、人类学、民俗学等多学科综合的研究视角出发,田野调查与历史文献相结合,微观个案研究与宏观整体观察并重,对明清以来地处福建漳州府城东厢的九龙江西溪故道“浦头溪”中段的内河码头——浦头港的民间信仰历史与现状,进行了仔细的爬梳与再现,进而深入探讨明清以来以“大庙管十八庙门”而闻名遐迩的浦头港民间信仰的历史发展与其
本书从黑水城出土文献中拣选与玄奘所传“法相唯识”有关的三部西夏文译本,即《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刊布其录文,用“四行对译法”对西夏文进行了对勘与释读,并利用他校法与本校法,对残损部分的西夏文进行了拟补。将民族文字文献与汉文资料相结合,通过解读这三部具有明确汉文来源的文献,从中总结出一批专有“
本书重点突出作家创作中的自由与爱的人学主义思想,从知识分子启示录和新宗教意识的角度研究其宗教话语的表达机制,选择重要的文学作品,如早期的代表性作品,以及后期的所谓“五大思想小说”(即《罪与罚》、《白痴》、《群魔》、《少年》、《卡拉马佐夫兄弟》)来进行实例剖析,同时,也带着问题意识深入考察作家反对环境决定论的宗教本体论缘
月满天心痴迷研究李叔同二十多年,欣赏他的真性情,沉迷于他的大智慧,到处搜集资料和照片,把心血熬成书,还读者一个真性情的李叔同。在作者的笔下,天才神童、风流才子、云水高僧、名门富二代、“渣男”、世间最高尚的人之一、弘一大师、丰子恺的老师,这些身份和标签,犹如风拂花叶,见景见春,层层叠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
本书由著名学者熊月之担任主编,熊月之系著名历史学家,曾任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历史研究所所长、所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复旦大学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市政协委员、市历史学会会长、中国史学会副会长。本书将目光聚焦至晚清到民国初年这段时间,一些有识之士将西方各种学术著作引入到中国,对当时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影
《神学人论导论》,指出本领域问题中待发展的题目和目前的疑难,及其前景,同时给出规范。作者在为"神学人论”学术研究及学科建设方面的基本内容给出线索和框架的同时,对于一些重要题目的不同意见提供广阔的相关信息;也包含丰富的参考书目。在“梵二”会议后形成的神学体系及教科书体系中,本书为当代《神学人论》指出成熟的模式和规范,以及
在当今世界,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往往交织在一起,日益成为国际政治中的热点和难点,如原教旨主义、北爱冲突、印巴冲突、巴以冲突、魁北克问题、罗兴亚人问题、库尔德人问题、卢旺达冲突等等,无一不涉及民族宗教关系,可以说民族宗教冲突在局部地区不断加剧已经成为挑战人类文明进程的全球性问题。而地处西南边疆的云南省作为我国民族、宗教多样
本书为当代文学艺术领域最新原创标志性成果,依据原始思维从一个全新角度对龙产生的原形物及古文化图形、原本特征与以往学术界观点不同的看法进行论述:1.提出以图形造型方式“图形还原法”;2.提出“原本思维”和“原本艺术”的概念;3.提出以美术学的图形造型方式介入古文化图形研究的“四重证据法”;4.提出龙起源于原始生殖崇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