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基于田野调查获得的大量语料,融合叙事理论和话语分析,分三个层面研究庭审叙事:在内在机制层面,分析庭审叙事的建构性、目的性、规约性和竞争性;在叙事特征层面,呈现庭审叙事在叙述者、叙事视角、叙事交际模式、叙事层级及叙事进程等方面的特点;在叙事功能层面,讨论民事庭审的法律事实建构和主体身份建构。
本书主要从立法、执法、司法维度保障“碳中和”目标实现为主展开研究,本书由西南石油大学和四川省能源法学研究会主办,成都高新区人民法院承办的“高新杯”碳达峰、碳中和法治保障研讨会暨四川省法学会能源法学研究会2021年会(换届大会),在四川省法学会的领导下,在四川省能源局、四川省高级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和成都市法官协会的指
《我国保险治理法律法规研究:1979-2022》在界定保险治理内涵的基础上,从北大法宝、监管机构官网等途径手工检索和整理了我国保险业自1979年复业以来至今的治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文件,整理的具体内容包括文件发布主体、编号、有效性情况、修订情况、内容分类等具体信息,并基于整理出的信息展开统计分析研究,以期全面反映我国保险治
本书从概念-价值、方法和制度模式三方面详尽论述了“基本权利与公共利益的平衡”这一命题。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当我们主张基本权利和公共利益的平衡的时候,其中的“基本权利”和“公共利益”是何种意义上的,以及为什么应该在这种意义上来理解“基本权利”和“公共利益”。其次,如何平衡基本权利与公共利益?最后,为了把握平衡从理念到制度的
《古代法》一书是英国著名法学家、历史法学派在英国的代表人去梅因的成名作,其中的名言“从身份到契约”,更是被法学界耳熟能详。梅因在书中主要论述了主权、集体财产的早期形式、封建制度化的过程、各种古代法典、法学家在制定法律上所起的作用、土地所有权、长子继承权、原始诉讼程序等问题。梅因否定自然法的产生和存在,认为“人生而平等”
《大宪章》是英国封建时期的重要宪法性文件之一。1215年6月15日,金雀花王朝国王约翰王在大封建领主、教士、骑士和城市市民的联合压力下被迫签署,共63条。《大宪章》确立的“王在法下”的原则被世界法治国家广为遵从。1215年之后,英国法治在数百年的演变中完善进步,妥协的政治精神及“王在法下”的理念也历久弥新,成为现代法治
今人见到的法律行为制度来自德国学者的创制,但罗马法学家为他们提供了出发点。本书把优士丁尼《国法大全》关于法律行为的法言集成一册,客观揭示罗马人对建构法律行为制度的贡献。本书的框架结构工具是现代人的,例如行为能力、意思表示、样态、代理等,但内容是罗马人的。罗马法从个案处理起步,法学家们在希腊哲学的支持下塑造一般规范,由此
信托在我国经历了投机概念金融业态民事法律关系三个阶段的嬗变,但并未对商事信托的法律定位问题形成客观认识与统一观点,也并未解决商事信托的双重所有权法律架构与我国《民法典》体系的对接问题。本作品以问题提出理论证成必要性分析制度建构为论证逻辑,全文贯穿法教义学分析、实证分析、法经济学分析、比较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
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城镇化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个体收入分配和经济状况的分化,由此产生的社会利益冲突与矛盾迫切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和社会建设予以平衡与化解。住房作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必需品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以经济为主同时又涉及范围广泛的利益问题。住房所承载和集聚的社会利益关系,突出反映了城镇化进程中社会秩序建构的问题,同时也对
本书以法经济学为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围绕行政公益诉讼诉前程序、司法程序和工作机制三个核心问题对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设计及其实施展开分析、预测和判断,试图在检视行政公益诉讼制度运行过程和实施效果的基础上,探求优化公共利益保护领域法律资源配置,提升公益保护效率的制度改进和优化路径。本书为重新审视和评价当前的行政公益诉讼制度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