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采用比较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以吐蕃时期的四大目录,即《丹噶目录》、《旁塘目录》、布顿《大藏经目录》和德格版《大藏经目录》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题名、卷数、责任者、分类等方面的异同比较研究。这四部佛经目录将藏文佛教文献发展的主要过程串联成为一个系统,记录了各个时期的发展轨迹。通过这四种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目录的对比研究
约伯记
西斯廷教堂建成之初是罗马教皇的私人经堂。这座教堂内重要的两组装饰壁画《创世记》和《后的审判》均是由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琪罗负责完成的,长期以来被视作艺术瑰宝。本书便围绕这两组壁画展开,展现了米开朗琪罗的设计思路、绘制理念以及人物的选材和颜色的考量,从而向读者展示出米开朗琪罗是如何创造性地设计完成如此宏大复杂的绘画工
本书为闻一多在清华大学的神话课程的讲义,也是作者神话研究论文的结集。其中《伏羲考》讲述了战争与洪水是中国神话体系的源头,华夏民族的祖先是葫芦,《龙凤》讲了“龙凤”的形象的由来;《姜塬履大人迹考》讲述了“巨人足迹”隐藏着周朝人的太阳神崇拜;《高唐神女传说之分析》讲述了东方美神高唐神女的传说背后隐藏的秘密:《说鱼》讲述了鱼
本书内容包括:龙的东西之别和最终统一、龙的起源、希腊和罗马神话中的龙、《圣经》和圣徒生活中的龙、日耳曼龙、动物寓言集和凯尔特神话中的龙、亚洲龙、民间传说中反对贵族统治的龙等。
中国学术论著精品丛刊 — 道教史
《上帝之城》,是基督教教父奥古斯丁晚年完成的代表作。在公元410年罗马城遭到北方民族的攻陷和洗劫后,奥古斯丁开始思考罗马帝国在基督教思想中的位置,花了十余年时间完成这部巨著,确立了上帝之城与地上之城分立的世界历史观。《上帝之城》前十卷用于批判罗马,后十二卷用于阐释两座城各自的形成、发展和结局历史。他在此书中全面总结了自
谁是使徒保罗?保罗出生在哪里?谁是他的父母?他受的是什么教育?他结过婚吗?他传奇性的生命转变是如何发生的?保罗所处的世界是怎样的?当时的主流文化和宗教是什么?保罗的书信为何在当时及后世会出现各种不同的诠释? 施文华博士认为,想要理解保罗的书信,首先就要认识保罗这个人物并了解他所处的世界和文化。在书中,施文华博士着重介绍
本书是南怀瑾先生有关《金刚经》的讲课记录。作者依据梁代昭明太子的分法,将《金刚经》分为三十二品(相当于章),然后逐品作了讲解。每一品均以一首偈颂作总结,以阐发自己的心得。《金刚经》是初期大乘佛教的代表作之一,也是般若类佛经的纲要书,它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由姚秦鸠摩罗什于弘始祥译出,问世之后,即在社会上广泛流传
本书考察《妙法莲华经》中最为引人注目的内容——譬喻,在南北朝至隋唐时代的中国社会的接受和诠释历程。第一章首先考察印度思想文化中通行的对于譬喻的界定和认识方式,以及法华譬喻所源自的文化背景及素材,以此作为理解中国诠释的背景和参照。第二、三、四章,围绕“譬喻的认知结构”、“不同譬喻之间的联系与整体性”、“具体譬喻的诠释与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