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统计工作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为环境管理和决策提供了大量信息基础。环境统计工作的开展,始终围绕着环境管理的需求。近40年来,环境统计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形成较为成熟的队伍和制度体系,为各项规划编制、宏观决策、排放监管提供了大量数据支撑。2011年2月,国务院正式批复《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十二五规划》,对重金属污染物
《文化创意产业对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分析研究》从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人居环境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生态等宜居质量的关系,结合理论分析以及结构方程模型等定量方法,分析新语境下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互动架构,研究我国文化创意产业提升城市人居环境质量的实际关联效应与结构模型,考察我国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人居环境质
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系统稳定性差,因此,该区域是生态风险重点监控区。对该地区进行系统、全面、科学的生态环境调查与评估,从而制定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是该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本课题通过遥感和地面调查,整合气象数据、水文水利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等,研究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生态环
《环境功能区划关键技术与应用研究》是在上述专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整理完成的,包括环境功能界定与划分、环境功能综合评价、红线管控体系、基于区划的环境管理体系等内容。作者认为,环境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域环境功能的空间差异划分不同类型的环境功能区,提出不同区域的环境管理目标和对策,实施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基于空间尺度建立从国
本书以京津冀城市群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从城市群和重点城市两个尺度,定量评估了京津冀城市群1980-2010年的城市化进程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针对城市群?利用中等分辨率遥感数据,揭示了1980-2010年京津冀城市群的城市化强度、生态质量、环境质量、资源环境效率和生态环境胁迫的时空特征与演变。
生态屏障是生态文明建设中构建国家生态安全战略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奠定着全国生态安全格局。本书基于环保部全国生态环境十年变化(2000—2010年)遥感调查与评估项目第四课题“国家生态屏障带生态环境十年评估”,围绕国家发展战略和生态保护监管的重大需求,以遥感调查为主,结合地面调查/核查工作,系统获取国家生态屏障区2000
本书从污染场地土壤与地下水风险评估技术基础理论出发,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人体健康与水环境风险评估技术方法学,奠定了我国污染场地风险管理管控与可持续性修复技术的理论基础。
本书基于作者近年来白洋淀的研究成果编纂而成,主要介绍了白洋淀水体中典型污染物的赋存规律、迁移机制、环境风险以及新型检测方法等。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重大咨询项目的成果。全书共分为三篇:新型工业化篇,绿色交通篇和节能环保篇。分别就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的内涵和面临的挑战;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方方面面;我国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建设以及所面临的问题和机遇等进行了全面论述。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生态文明重大咨询项目的成果。全书分为五章,就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问题,以及生态文明背景下的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内涵,以及生态文明背景下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策略与政策建议,生态文明建设与农业生产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生态安全与农业集约化发展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