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对犯罪参与这一刑法学中最复杂的重要基础理论问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论述的学术专著。其在对我国刑法采取单一正犯体系及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做充分论证的基础上,运用单一正犯理论,结合我国的立法和司法实际,对我国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及共同犯罪人,做了颇有新意的阐述;同时对为何不能用区分制体系下流行的犯罪共同说或行为共同说、共犯从属
本书根据党的十九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目标、理论的新提法,对“立法原则和立法的指导思想”、“立法与利益”、“立法民主化与公众参与立法”等章节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改写。全面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立法的理论指导思想的基本规定。
本书从地球生命、生物安全的基本概念出发,结合《生物安全法》对生物安全风险的分类识别,对照并引入国内外发生的公开事件和案例,展示了当今世界与生物安全相关的各种自然和人为风险,以及与之应对相关的实践做法和思考。同时,立足于生物技术、信息科技日新和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时代背景,本书给出了企业与产业的一般性合规风险提示和行为指引,
本书以新中国刑事证据制度发展变化为线索,将新中国刑事证据法学研究分为艰难探索、恢复发展和蓬勃兴起三个阶段。通过系统梳理和深刻反思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研究成果,本书认为尽管我国刑事证据法学研究在经过两次启蒙和一次转型之后已经呈现出较为繁荣的学术景象,但是在研究思路不尽合理和研究方法较为陈旧的情况下,新中国刑事证据法学研究在理
本书从会计核算的视角出发,介绍了法务科学、有组织犯罪、诉讼支持和专家作证等方面的内容,涵盖了会计信息系统和审计方面的内容,对舞弊调查提供了最为全面的观点。本书着力了大量民事和刑事会计舞弊及相关行为,从虚假的企业评估和企业的舞弊到信息安全、会计报表的辨识。
本书以作者个人的法社会学研究经验为主线,带领读者检读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法社会学经典著作,从而推演和呈现出法社会学研究的思想及方法。透过本书,读者可以了解法社会学是什么,做什么以及怎样做,省思法律与社会之关系,以及这背后深层次上的法律观及社会观。数字科技浪潮呼啸而来,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让我们通过本书再思过往、回溯经典
《民法典》的颁布与实施,标志着我国民法的体系化达到了新高度。体系化不仅是对民法典本身的要求,同时也是对民法各具体制度的要求。然而,身份行为作为一类迥异于财产行为的法律行为,无论在立法层面还是理论层面,均未达到像财产行为那样的体系化程度,这使得其在以体系化著称的《民法典》中颇不协调,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庭法的科学化,
容隐是指庇护亲属的犯罪行为,帮助其逃脱法律制裁。这种因私废公的行为被确定为法律权利,若在主张个人权利为国家权力之本的近代社会,尚属正常,但出现于强调君权至上的中国古代,则显得有些超前,不合时宜。那么,在中国古代社会,设立容隐制度的目的何在?社会文化与国家司法是否做好了真正接受这一制度的准备?容隐行为的正当性是否会被真正
工商业的人权责任是当下不断发展中的重要议题。该议题纵贯全球治理体系、国际人权体系、国际经贸规则体系、国内法制体系以及企业治理和管理体系,并正在重新定义工商企业的运行逻辑、企业行为与影响的规制和评价逻辑、国际经贸投资的合作逻辑以及新型全球化的底层逻辑。因此,关注全球治理、国际人权、国际经贸与投资、企业规制与合规、企业治理
本书选择以大样本数据为视角,以2018年至2020年已公开的老年人犯罪刑事裁判书数据为基础,利用大数据研究方法呈现和研析全国和典型地区的老年人犯罪相关数据和裁判案例;同时运用刑事一体化研究方法即刑事政策学、犯罪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知识,以数据为基础,描摹出我国老年人犯罪的现状、预测其发展趋势、探